壬寅年/拾陆秋分
年9月23日-8月7日
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水始涸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唐代|杜甫《晚晴》
通透明亮的夕阳斜照着大地,层云飘浮在遥远的天边。江面上闪耀着一道彩虹,山峡间瀑布倾泻。大雁在高空盘旋,肥美的猛兽在林间奔跑。秋分时节依旧在他乡远游,夕阳西下,竹叶上露水微凉。
白露之后,露水一日比一日冰凉,秋意也一日比一日浓厚,随之而来的,就是秋分节气。杜甫的这首《晚晴》描绘的便是这一时节秋高气爽的景象。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在白露之后、寒露之前,时间为每年的9月23日前后。
和春分一样,秋分也有这两层含义:一是平分了整个秋季,此时秋天的九十天正好过去了一半;二是秋分节气阴阳各占一半,所以昼夜、寒暑都完全平分。正如《春秋繁露》所描述的:“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总之,秋分和春分,之于春季和秋季的意义镜像对称,就像一对长相、性格都很像的双胞胎。
整个秋季在此时刚刚度过了一半,全国都弥漫着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的浓浓秋意。
物候
TheAutumnal
Equinox
与气候
为更好地反映秋分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将秋分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秋分之后,便再也听不见雷声了。古人认为,只有在阳气较盛的时候才会打雷,而秋分之后阳气渐渐衰弱,阴气变得强盛,所以不会再有雷声。的确,雷雨天气是春夏的专属,秋冬季节一般不会有雷雨。
二候蛰虫坯户。再过五天,随着气温的下降,怕冷的小虫子都潜藏到洞穴中,还不忘将洞口封闭起来,防止寒气入侵。这是在为冬眠做准备了。
三候水始涸。再过五天,降雨量也大幅减少,河水、井水都开始干涸。
这三个典型物候反映出了仲秋时节的气候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降温;二是少雨。
秋分过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都已经结束,充沛的降雨从此变得奢侈。再加上云层减少、地表散热极快,水分的流失增多,所以秋季空气往往很干燥。“秋高气爽”“风轻云淡”“秋风送爽”“天朗气清”……这些形容秋天的成语,几乎都暗含了干燥这一特点。
饮食
TheAutumnal
Equinox
文化
苏州人的餐桌,是最新采摘的绿茶、粘糯绵长的糖粥、各色小糕点,是每个当下最好的时节,浓缩整座苏州城的美,盛装着苏州人家的眉目气质,生活姿态。
“
吃秋菜
秋分节气的饮食风俗和春分遥相呼应。
春分要吃“春菜”,而秋分也有“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以前一到秋分,苏州人都会去采秋菜。大多看到的是嫩绿的,细细的一棵,大约巴掌那样长短,秋菜采回来之后就和鱼片一起煮汤吃,所以又叫“秋汤”。就有了“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这样的顺口溜。“秋汤”和春分的“春汤”一样美味。
“
吃汤圆
同样的,秋分也要吃“黏雀子嘴”,也就是汤圆,而且会煮实心和不是实心的汤圆两种。不是实心的用竹子插上之后放在田地里,意思是把麻雀的嘴给粘住,希望给他们一个教训,今后就不再敢来了。
“
吃大闸蟹
随着暑热逐渐退去,赏菊品蟹的最好时节也在悄悄到来。一分秋意一分凉,野外繁露披衣裳。八九菊黄蟹儿肥,风和气爽丹桂香。许多好吃嘴,看了多少食记,尝过多少精心烹调的美食,却忘了:时令才是最好的美食指南。
正所谓“西风响,蟹脚痒”,每年秋分都是吃蟹的大好时光,体大膘肥,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光是想想就心痒痒,馋得不行。
阳澄湖大闸蟹,则是秋天的仪式感。不为别的,就为阳澄湖大闸蟹的“蟹王”之称。从蟹卵到成蟹,要经历两年时间,脱壳近二十次,这些都是“蟹王”不同于其它之处。
“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的感慨,也道尽了它的独特。
苏州人吃蟹,是有“蟹八件”的。锤、剪、铲、针、钳、匙、叉、刮,整齐地码在竹盘里,放上桌面。一件件工具小巧精致,却各有各的功能,轮番使用,精心剔出每一处细小的蟹肉。苏州人愿意花上两个小时来吃一只蟹,始终正襟危坐,不慌不忙。
吃完后,还可以把蟹壳拼回一只完整的大闸蟹,然后拿菊花泡水洗手,再吃点秋天的瓜果。此时吃蟹已不单单是一种美味,更是一种精致的追求,生活的享受。
“
红菱芋艿鸡头米
秋分,素来讲究“不时不食”的苏州人在这个节气又会盯上哪些“好吃吃”呢?葑门横街里鸡、鸽子等高蛋白食物的销量较前几日有所增长,同时红菱、芋艿、鸡头米这样的时令好物也是苏州人的“心头好”。
初秋时节,苏城大街小巷的桂花一开,苏州人就想起了桂花糖芋艿的香甜味道。芋艿口感绵甜香糯,用赤砂糖熬出香甜鲜亮的汤汁,加入桂花,瞬间香气扑鼻。甜的汤水裹挟着细软的芋肉,酥软而不烂,汤清而不腻。一碗带着桂花香的糖芋艿,是中秋佳节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鸡头米又称芡实,一直是苏州人喜爱的时令美食。虽不是苏州独有,但苏州的芡实就像苏州话一样软糯。鸡头米最经典的吃法就是:在沸水里煮了之后,加入几块冰糖,直接一边喝一边吃。一般都要到农历八月才上市,但今年的苏州人特别幸福,现在就能提前一饱口福啦!
苏帮菜中的荷塘小炒红菱想来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缺乏了江南味道,巧吃红菱是江南小囡必备的技能。
风雅
TheAutumnal
Equinox
秋分
说人们喜欢用白露取名,那其实是在文学作品里,生活中真正入名最多的还是秋分,只是用另外一个同音字替代了。我们的邻家女孩,我们的女同学女同事女同乡女网友,叫秋芬的真是太多了。
秋分是一个很“正”的节气,秋分日,白昼与夜晚的时间又等长了,秋分还把秋季分成两等分。秋分到,真正的秋天到了,再威猛的“秋老虎”,它也无法在秋分时节里发威。
秋天的一切美好,皆随秋分而至。人们都喜欢春意盎然的春天,我也喜欢,但是,春天的气候变化太大了,有道是“春天的天,孩儿的脸,说变就变”,虽然是招架得住,然而还是要费一定的神去招架。冲淡的人还是喜欢秋天,秋分以后,气候远离了狂风骤雨,告别了电闪雷鸣,有风也是金风送爽,有雨也是秋雨绵绵细无声。秋之静美,堪值细品安享。
春花秋月,是世间最美的事物。但是,我还不知道,有哪一种春花可以与秋桂媲美。当然,桂花的美不在花朵的艳丽,而在花树一年四季的常青,而在花香的馥郁浓酽,更在由“桂”而衍生的深厚文化。在唐诗宋词里,最多的花无疑就是桂花了,“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桂花的花季就在秋分的前后,秋分到,桂花开,清可绝尘,浓能远溢。桂花的花瓣是那样地小,但它无穷的数量,染成香风,汇成香海。花大不香,花小香浓,这是自然的辩证法。我们不能说天香一定指桂香,但桂香多被指为天香。桂花的香味很正,就象秋分这个节气一样地正。
秋分的谚语,我特别喜欢“拾不完的棉花,抖不尽的芝麻”。小时候,拾棉花抖芝麻的劳动我都经历过,这是两项可以让人感到快乐的劳动。快乐来自丰收的田野景色,快乐更来自适宜的气温,这时完全没有“三夏”季节的上晒下蒸。
因为秋分的适时和美好,年它被国务院法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有了农民丰收节的秋分,它会变得更美好。
秋分
TheAutumnal
Equinox
风物
除了春分,一年中昼夜平分的另一天——秋分到了。过了这一天,白日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秋冬的寒意逐渐浓郁起来。秋分时,眉眼间秋天的味道渐渐出来了。
“
秋分
秋分,分开了初秋的闷燥与末秋的寒凉,却让两种温度在同一天相遇。过渡也留下了两种美,仿佛告诉我们:愿生活更美,“以分共合”。秋分时节,向天地万物问安好,向寒来暑往的季节变迁致以微笑,问候田间金黄的稻谷和奔忙的农人。
“
竖蛋
“秋分到,蛋儿俏”。传说秋分这一天鸡蛋最容易立起来。竖蛋之戏与古人“秋分秋分,日夜均分”的观念有关。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有人在做“立蛋”试验。孩子们纷纷拿起鸡蛋试验起来,虽然成功概率并不是很高,但是仍然有两三个小朋友成功了。
“
画秋牛
幼时生活在农村,他说在秋分期间,每家每户门上都会贴上秋牛图。所谓秋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
“
三秋大忙
林语堂的《秋天的況味》说:“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耕种的标志了。
“
浮盆采菱
浮盆采菱,是江南水乡秋日常见的动人景象。浒墅关白荡,以盛产白菱著称,采菱姑娘,就坐着2米长、1米来宽、40厘米高的菱桶穿梭于菱荡之中,一面采菱,一面歌唱。水红菱,皮色鲜红,肉脆味甜,适合生吃。元宝菱,皮薄,煮熟了吃,又香又甜。
“
草木染
秋分至,天渐凉,草木染青黄,蝉噤荷残。秋高气爽,便是秋天最好的代名词。树梢开始一点点染上金色;银杏如同金色的扇子,飘飘洒洒;金黄色的花蕊随风轻摇,落得行人满头满身的桂花香,让人总忍不住深深地吸一大口气,每一根头发丝好像都要沾上秋天的味道。
“
心安
秋分,是一年中最心安的日子,山间树叶悄镀金黄的边,茫茫田野秋香一色。秋已过半,年近三分,恰如人到中年的况味。无论满载而归还是遗憾未了,无论青春热烈还是羞怯犹豫,都且沏成一壶清茶,细饮之后再沉着出发。
秋分
TheAutumnal
Equinox
在江南
叶落。风起。澄澈的是碧云天,斑斓的是黄叶地。这天气是凉了。从立秋到霜降,秋季拢共九十日,秋分正在第45日。
江南多水,多桥。此时若扳着桥上的青石板下望,眼前是一派秋水明净,凛冽生寒,正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现在的年轻人大概不会知道,几十年前有个叫陈喆的人,写了几十本小说,她写过一本《碧云天》,又写过一本《寒烟翠》。
那时候我也不知道,这两本书名来自同一句宋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更不知道这看起来柔情缱绻的一句词后面,是一段刚得不能再刚的往事,写这句词的人,是一个刚得不能再刚的硬汉。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年),野心勃勃的西夏李元昊突袭大宋边境金明寨,围攻延州,挑起三川口之战。三川口之战后,朝廷终于记起了因为爱直谏被贬在越州的范仲淹。
于是,52岁的范仲淹被派往延州,以文官任武帅,开始戎马生涯并屡建奇功。他在延州整军备战,夺回塞门诸寨,修复已破荡的金明寨、万安城等。
又遣任福破白豹城,迫使入侵保安、镇戎军的西夏军撤兵。遣狄青等攻取西界芦子平,遣种世衡兴筑青涧城,营田实边。遣朱观等袭破西夏洪州界郭壁等十余寨。生性悍勇、很少退却的西夏兵,就这样被范仲淹逼得步步后退。
那首“碧云天黄叶地”,大概就写在这风云激荡的一年。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范仲淹能文能武,但不止能文能武。
他给了狄青《左氏春秋》,给大宋留下会读书、能打仗的良将;他又把来投奔军旅的张载打发回去,给大宋留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儒。离开延州后,他更在庆历三年(公元年)发起革除朝政弊端的一系列变革,史称庆历新政——算起来,庆历新政比熙宁变法要早了二十六年。
可惜,范仲淹遇到的是宋仁宗,而不是锐意改革的宋神宗。庆历新政失败以后,范仲淹再没有回到京城,但也没能退休回乡——他在词里“黯乡魂”的苏州。
在苏州,范仲淹是拥有一整座山的。苏州城南有天平山,宋仁宗曾把这整座天平山赐给范仲淹。
这座清幽灵秀的山,正合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山居,山间的房子里,推开窗看得到友人从山下走上来,青石板路上一派乱生的绿苔。桂子落下来,满书卷都是一股子暗香。晚秋枫叶红时,更是醉人,只是现在还早,秋分要走到晚秋,还要三个节气哪。
这个时候可以做的事情不止是染布,剥丝瓜瓤。趁着葡萄快到尾声,做点葡萄酒吧。还有,要看石蒜,也最好趁这时候。
说石蒜也许你没反应过来,因为多数人叫它曼珠沙华或者彼岸花。
这是石蒜开得最好的时候。它在空地上悄然绽放,或者三两成群,或者顾影自怜——那实在是一种奇异的花,一枝也可以开得艳红如血,妖娆生姿。
苏州园林里的
TheAutumnal
Equinox
秋分
时已秋分,随着小雨淅沥,高墙之内的园林弥漫着一股与往日所不同的气息,朱廊愈发朱了,青瓦也愈发青了,随意的走在园内微湿的鹅卵石小径上,直到,一片微黄的榆树叶片落下,告诉你说:秋天到了。
仲秋,在盛夏满塘的荷花由粉转枯后,无声却又铺陈着的来了,至此以后,你踏进园林,炎热的空气伴着蝉鸣不再有,取之的是微凉的空气、漫天的落叶和袭人的花香。
秋分,悄悄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繁华落尽,一切都将归于平淡。当拂去了浮华,一切都将回归原来的本真。
秋分时节,让我们向天地万物问安好,向寒来暑往的季节变迁致以微笑吧!
让我们做一个坦然的人,内心从容不迫,淡看兴衰枯败,活得自在洒脱。
视觉/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呆呆龙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
—FIN—
原标题:《秋分,秋向此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