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揭秘蒿香遍地原来野菜是荤的
TUhjnbcbe - 2024/4/6 0:52:00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86590.html

减肥者慎开卷!

这是一本下饭的书!

不读《蒿香遍地》

怎知野菜是荤的?

题外话不外·可爱的人与精美的书

何频先生偏可爱。

我是有证据的。

初秋,凤秋有了新的办公室,我们相约庆祝。到了现场才发现,这是一场精心安排的迷你型庆祝活动,带我共有三个女孩,男士只有何频先生一人。

凤秋有心,说今天就要让何频先生享受一下众星捧月的幸福。

因那天菜极好看好吃,不免又期待着常来常吃,于是敲定回头公开庆祝地点仍选择此地。

何频先生极为认真地说:“等下次你正式规模性庆祝的时候,我会装作第一次来这里,第一次吃到这样的饭菜。情绪一定像从来没有发生今天的事一样饱满、新鲜!”

三个女人一台戏,何老师这句话把我们都逗乐了。

寒冬时节,我竟然命好得邀请到几位大咖小坐。

席间,玉梅姐发表了许多有关文创方面的构思,忽然转身问何频老师:“您认同不?”

何老师频频点头:“我完全无条件赞同!”

在座几人大笑,不对啊,这笑声明显有故事。

何老师是实在人,略带委屈地娓娓道来。

原来,某一日,凤秋攒的饭局上,何老师针对玉梅姐的各种创意,不留情面地发表了个人的看法,因为反对意见居多,伤害了美女们。

“事后回想,觉得很是抱歉。虽是出于好心,却没注意合适的用词和委婉的态度。你看,吃完饭,她俩一起去玩了,也不带我。事后发的好多黄河的照片,那么美的景致,也没邀请我一起看……我很后悔,她们肯定是非常生我气了……”

这一番话与其说是致歉,倒不如说是表白了,连带着叫屈,如此诚挚如此率真如撒娇般的心理陈述,出自何频老师之口,怎能不让人连呼“可爱”?

反正,我是没忍住,和两位美女姐姐笑翻了。

这一场景,铭记在心,难以忘怀。

虽然跳跃性有点大,但我这急性子,必须不加过渡地直接说到《蒿香遍地》了。

《蒿香遍地》这本书,便是由可爱的何频先生所著。此书之所以精美到秀色可餐的地步,除了文字中花草树木散发的泥土清香、花叶果实的植物气息,更多的是何频先生字里行间对一草一木的热爱,对一叶一花的珍惜,对一时一地的留恋,对一人一物的纪念。

翻开来,你能第一时间感受到“图文并茂”的意义。从封面的独特设计,到目录别出心裁的排版,再到内文中手绘的插图,让最有趣的文字如同一株草木,从最神奇的土地上萌芽并茁壮成长、开花结果、馨香满园。

植物考证·我们都是草木的姐妹兄弟

此前,我想象不出,一本讲野花野草野菜野果的书,会如此令人涨知识。

我曾一度怀疑,在数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何频先生一定是成功地延袭了原始细胞中的动植物共有的部分因子,从而能够自由穿行于植物界,听得懂叶的低语、花的歌唱,深知树的习性、果的思想。

不然,他怎会如此了解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比如荆芥又名“再生丹”,霍香的近亲是紫苏。比如植物的小名和近亲,“春来第一菜”面条棵,不同的地方又称米瓦罐、面条菜、广皮菜,麦石榴、油瓶菜、瓢咀、羊蹄棵、“媳妇头”等;荠菜又叫地米菜、地菜、木锨花等;田紫草土名毛妮菜;马康草又名涩荠菜、水萝卜棵……更神奇的是,他竟然知道三月三是荠菜的生日!

不然,他为何能能通晓古往今来每一种野菜最适宜的食用、药用乃至养生方法?比如茵陈白蒿,唐代人切碎了用醋调着吃,清朝贵族雅士则擅饮茵陈酒,现在的河南则开发的有茵陈饮料。“一岁大地锦绣,国人食蒿,从中原地区拌面蒸白蒿,到南方人制作蒿子粑粑,再到岭南食艾粿艾粽,大江南北吃蒿的口味一脉相承。”

全书以时间顺序展示了那些从乡野走向城市,从古时救荒走向现代餐桌的植物四季荣枯。何老师漫步于春夏秋冬,一边欣赏变幻的时光,一边把应季的遍地野味品尝。

春天的荠菜、面条棵、白蒿……《黄河边的野菜》一文中,作者竟把从3月2日到4月21日每日将所食野菜写进日记,包括价格、颜值、做法及食量,从茵陈、面条棵、荠菜到白蒿、藿香,到榆钱、蒲公英,到嫩春菠菜,泽蒜,香棒头、构棒、藤花、洋槐花、苦菜(原来苦菜就是曲曲芽啊),不好意思,我流口水了。

夏天的马齿菜、野苋菜、猪毛菜、荆芥、石香菜、霍香……

秋天的甜圪档、甜芦粟、锦荔枝、无花果、莙荙菜……

冬天的蔓菁、芥疙瘩、银条甘露儿,过年时的慈姑和荸荠,还有耐寒的蒲公英、马齿苋、蒺藜等多种野菜竟能四季皆可食。

在对这些花草树果进行文字加工时,作者无疑倾注了深厚的情感。以至我读得入了心,胸中也升腾起一种“本是同根生”的草木情怀,充满了对土地的亲近与感恩。人类与草木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在漫长的岁月中相互依存,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书中引经据点,随便一种野菜,就可以让我们见识到或闻所未闻,或仅止于闻而见所未见的典籍,如《嘉佑本草》《图经本草》《救荒本草》《齐民要术》《新疆游记》《大唐西域记》《燕园草木》《汉语日历》《荆楚风时记》《河南农田杂草志》《植物名实图考》……如果我胆敢罗列下来,估计会吓到你,也吓到我自己。

不禁佩服起何频先生的执著。一个人,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惊世才华。研究野菜,就要把野菜的祖宗八代都追踪到,从根上,从源头上,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连学都不敢说学)

作者对野菜已不仅是食用上的偏爱,而是当作宠物当作朋友来交往。他熟悉它们的一切,过往和未来,古老的传说、救命的功德和扮靓餐桌的当下;何处生根何时发芽何时开花何时结果,它的乳名、俗称、大江南北不同的名字以及官方的叫法;食用、药用或是荒唐的诡异用法都起底出来;与它有关的故事、民俗、诗歌一应俱全,颇具雅俗共赏之功效。

原来,小野菜里,也有大文章。

下饭之书·迫不及待与不忍读完

书里的主角,是各种各样的野生植物,大部分都可俗称野菜。

众所周知,我是个无肉不欢的食荤者。可是在读《蒿香遍地》的过程中,我时时垂涎。

通常情况下,是边辅导作业边读书,有时会忍不住笑,更多的是馋。

初时,我不知道这馋从何来。虽然书中也有提到大闸蟹,但通篇着重展现的是地上长的野菜啊。我一个食肉动物,怎么会对叶子们馋涎欲滴呢?

及至读了第二遍,我恍然大悟,得出结论:野菜,原来是荤的!

这绝对可以算是二十一世纪重大发现,我要保留专利权!

读《蒿香遍地》时,你会不自觉放慢速度,逐字细品。那些记录下来的古老的新鲜的野菜做法、吃法,绝对值得你回味悠长,虽然并没有真正吃到。

读读就是美的,想想都是美的。

先是迫不及待想要一目十行读下去,看看还有什么好吃的,看看还有什么稀奇的食用方法,看看还有什么样的典故可以佐餐……

越是读到后来,越是不忍读快,因为怕读完。就像是一桌美味珍馐,吃的人大快朵颐之余,生怕光盘,怕自己吃少了。

我知道可以有更好听的说法,如前所述,可以说《蒿香遍地》是一本秀色可餐的书。“秀色可餐”可比“下饭”来得优雅文气多了,可我思来想去,就是觉得“下饭”二字极过瘾,不“下饭”不足以确切地表达我的读书感受。

我读此书,常常冒出的念头,不是好看,而是好吃。读到某得意处,在心里连声赞叹:好吃,好吃,真好吃!

诗意盎然·一部民俗的史诗

《蒿香遍地》,以雅俗共赏的语言,于农村和乡野闲话中提炼返老还童的妙用,以诗的笔法咏叹草木崇拜中的仪式感。感谢何频先生用这样一本草木之书,通过古老民俗变迁史的记录与普及,实现对逐渐湮灭的传统民风民俗文化的拯救、整理和展现,让在城市化进程中遗忘的古老习俗不再蒙尘,给后世留下了可传承的文化资产,可追溯的历史,可萌发的根。

读《蒿香遍地》,我方知世间有“人日”,不光中国有,日本也有。这一天要食七草粥,给春天以朴素却神圣的仪式感。

读《蒿香遍地》,我知道原来古人曾用甘蔗解洒;我知道孟州人称花喜鹊为“喳喳”,明显比永城乡下的“马喳子”更娇憨;我知道马齿菜出苗时,布谷鸟就来了;我体味到“食蒿三部曲”中埋伏的宗教般的本草情感;也因见识有限,到底不知稻槎菜、慈姑为何物。

读《蒿香遍地》,我知晓了那些朗朗上口的民间俗语“生瓜梨枣,逮住就咬”“正月茵陈二月蒿”“二月二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三月三,蚂蚁上”“狗儿秧揣馍香,几天不吃想得慌”“柏山缸,上庄姜,七方的闺女不用相”“寺墕的糜米,唐家会的蒜,五花城的闺女不用看”“三月三,蚂蚁上灶山。荠菜花儿赛灵丹”“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荠菜,马兰头,娶了娘子生丫头”“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中国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总能把春夏秋冬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用最简洁顺口的语言表达得生动形象接地气。而何频老师,把这些美丽的方言版的俗语收集起来,整理出来,变成文字,展示出来,多么有心、有趣!

读《蒿香遍地》,我方知道,以水“煠”青菜正确的书写方法,平日里疑惑,为何以油炸菜,以水也可“炸”菜?原来此“煠”非彼“炸”;原来焦作人民也会“塌菜馍”,又给永城方言找到一个有缘的邻居。

读《蒿香遍地》,也进一步印证了何频先生的可爱和仁心,只因看了十冬腊月破冰挖藕的场面,买藕时便不忍心讲价钱,怕对不起种藕人和挖藕人。

读《蒿香遍地》,认识了何频先生那位巧手善持家的奶奶,最拿手的有小鏊馍、腌芥菜、酸黄菜,恍然大悟,确实,每个大人都曾是孩子,德高望重的何老师也曾是长辈宠爱的小男孩。而与土地与草木的深情,则是从童年起就形成并珍藏的记忆,岂非一朝一夕可比?

就像书中所说,野菜如同地方小吃或方言,特色最重要。《蒿香遍地》给了读者耳目一新的体验,这种体验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帮你发掘出了内心深入的本真、热爱和珍惜。

那本真,是对自然毫无保留的接纳、融入之真。

那热爱,是对生命油然而生的尊重、敬畏之爱。

那珍惜,是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慈悲、共情之惜。

1
查看完整版本: 揭秘蒿香遍地原来野菜是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