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刘可欣
“春不分不暖,秋不分不凉。”秋分的到来,意味着凉爽、秋雨和天高云淡。“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秋分,“平分”的是这一天的白昼与黑夜,也是平分整个秋季的意思。阳光减少了,气温降低了,“秋燥”也来了。中国人讲究“应时而食为至美”的智慧和雅趣,秋分的到来也给人们的饮食带来不少改变。
在立秋这天,最有趣的食俗,当属“立蛋”。“秋分到,蛋儿俏。”相传在秋分这一天,鸡蛋是最容易被立起来的。因此一到秋分,姑娘和娃娃们就会一起玩“立蛋”的游戏。有的地方用鸡蛋,有的地方用鸭蛋。完成“游戏使命”的鸡蛋和鸭蛋,自然就进了人们的肚子中,为人们的“秋补大计”添砖加瓦。
野苋菜(图源网络)
最适合一家人互动的食俗,当属摘秋菜。“秋菜”在此指的是野苋菜,又叫“秋碧蒿”“长寿菜”,是一种生长在旷野、田间、路边的绿色野菜。与端午节时吃的红苋菜不同,野苋菜并没有红苋菜那么柔嫩,也并不会将米饭染成红色。野苋菜通体绿色,人们常吃的是它的嫩尖。
秋分这天,一些家庭会全员出动,去路边摘上一把野苋菜,用来清炒或者凉拌,因此称之为“秋菜”。还有一种吃法,就是将秋菜与鱼片一起滚汤,叫做“秋汤”。有俗语说:“秋汤灌肠,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实际上,野苋菜不仅能够食用,还能作药用。在农村被蚊虫叮咬后,一些老人就会将野苋菜揉碎,敷在被叮咬的地方。红肿的创口很快就能褪红、消炎。这一点妙用连苏轼也知道,并在《物类相感志》中记下:“蜂叮痛,以野苋菜捣敷之。”
除了野苋菜,白萝卜、韭菜、大白菜在很多地方也被称为秋菜。秋季天干物燥,白萝卜、大白菜都有润燥的效果,因此在“不时不食”的理念中,成了人们秋季最爱的蔬菜。
白萝卜也被称为“土人参”(图源网络)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天气一凉,清香润口,被人们称为“土人参”的白萝卜成为人们喜爱的秋菜之一。以白萝卜、润燥的银耳、温补的鸭肉煲成的白银汤,被称为秋分养生“第一汤”。
韭菜(图源网络)
菜农间流传着“六月韭臭死狗,九月韭佛开口”“十月韭菜赛羊肉”的说法,秋天的韭菜是仅次于春韭的美味。夏天雨水多,韭菜容易在地里发烂变质。那种韭菜烂掉后的臭味,连狗闻到也会绕着走,更别说摆在菜场上让人挑选了。进入秋天后,雨水减少,温度降低,连人体内懒起懒动、保持能量的基因都被唤醒了,韭菜的生长也缓慢起来。因此,到了秋天,菜农开始收割长出来的新韭。春韭最嫩,味道不那么冲,适合用来和着豆腐干、鸡蛋干凉拌。秋天的韭菜味道总要浓郁一些,最适合用来包韭菜饺子。外面秋雨淅淅沥沥地飘着,在家中和家人一起煮上一锅刚包好的饺子,蘸着加了熟油辣椒的调料,一身都吃得暖洋洋的。
不仅人喜欢,鸟雀也喜欢争相与人们“分享”丰收的喜悦。因此,秋分这天,有的地方家家户户要吃汤圆。不仅要端上餐桌,还要把煮好的汤圆用细树枝插在田边地坎里,叫做“粘雀子嘴”。汤圆由糯米做成,黏糯粘嘴。人们认为,用汤圆将鸟雀的嘴巴粘住,它们就不会再吃人们辛苦种出的粮食了。当然,这只是人们对丰收的向往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秋分“粘雀子嘴”的习俗发展到后来,一些讲究的人家还会用糯米做成鸟雀的样子,插在田边,叫做“面雀”。“麻雀叽叽喳,米糕香又黏,封住雀儿嘴,庄稼收成好。”在声声童谣中,秋收也开始了。
成都街头的桂花
秋分前后,桂花开了,随着秋季的凉风飘到更远的地方,在没有灯的夜晚,吸引着好奇的路人探头,试着找寻那小小的*白色花朵。气候与夏末已是截然不同,菜场上的瓜果蔬菜也跟着大变样。中国人最能感受到四季的地方,当属餐桌。即便生活再忙碌,也要尽量去体验四季的变化,感受时间的流逝,从而更珍惜当下和未来。秋分已至,去寻找你心中最暖心的那道秋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