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习俗是人类智慧和技能的结晶。随着钻木取火的成功,人类学会用火来烧烤食物,逐渐摆脱了“茹毛饮血”的落后习惯,创造了“熟食法”,饮食习俗开始出现,经过数千年历史的发展,无论是人类的主副食,抑或是菜肴烹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鼓楼人的饮食习俗概莫能外。
菰米
古代
鼓楼先民做饭的材料是一水种生植物菰草结的籽,叫菰米,呈紫黑色。先民们在河湖沟渠边采撷野生菰米,反复搓揉,脱去麸皮,加水煮饭,故宋代诗人陆游曰:“二升菰米晨炊饭,一碗松灯夜读书。”
馄饨馓子糍团
明清
区境内的饮食习俗如方志学者陈作霖在《上元江宁乡土合志》中所述:“金陵民日三食,屑麦糯和糖霜调盐酪,巧制汤饼、馄饨、糍团、油炸诸品,晨食之,曰点心。”馄饨和寒食(馓子)是明代人喜欢吃的食品。
民国区境内居民仍沿用一日三餐制。早餐,有干有稀,稀饭搭烧饼、油条、糯米糍粑。中餐为正餐,故讲究吃好,有人甚至特嗜好吃河豚鱼,羡河豚鱼肉之鲜美异常,竟敢于“拼死吃河豚”,并总结出一套避免“中*”的经验:“河豚燕尾者、独眼者、不熟者、鱼子未经盐腌者、鱼血未洗净者等食之皆能杀人”。
逢年过节年前,小雪以后,家家户户要杀鸡宰鸭,腌制“咸货”,无论是菜场买回一只猪后腿,或是割上几刀肉,再是拎回几条大青鱼,一切清洗干净后,就用炒过的花椒盐,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马与缸内,半月后取出,阴干,再将腌出的卤汁入锅加水烧开,撇去浮沫,待其冷却后,放入晾干的禽畜肉,一层层码在缸内,倒入盐卤,压上清洁的大石头,十日后取出,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经济不甚富裕的人家,则是多腌雪里蕻、“高梗白”青菜、大白菜、萝卜干,那时娄子巷、福建路许多人家门前整齐地排列着一棵棵新鲜水灵的高梗白青菜,待晾晒到一定程度,就洗净吹干,用大盐轻揉慢搓,一层层码入缸中,压上大石块,助其浸卤。
盐水鸭
荤菜:鸭
鼓楼人钟情的荤菜,当以鸭馔为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地记》中就有金陵人养鸭的记载。六百年前,穆斯林家族在马白好的带领下,于洪武二年入籍南京湖熟,有的从事农耕,有的以捕鸭为生。由于湖熟河汊甚多,水暖鸭肥,他们逐渐将野鸭驯化成家鸭,吃不了卖不完的湖熟鸭,便腌制成盐水鸭、咸板鸭,以利保存,其鸭皮白肉红,鸭香诱人,鲜美异常,一时闻名遐迩。
五*
荤菜:五* 十三红
鼓楼人日常生活中的荤食,除鸡鸭鱼肉之外,还喜欢应时、带有吉样喜庆意味的食品。如端午节流行吃“五*”、“十三红”,“五*,指:*鳝、*鱼、鸭蛋*、*瓜、雄*酒;“十三红”指红苋菜、红烧肉烧干菜、红烧肉圆、红烧蹄膀、红烧鸭、油爆虾、火腿片、炒猪肝、红烧*鱼、拌红萝卜丝、肉片猪肝汆汤、红心鸭蛋,还加雄*酒。吃这些应时荤素菜,也只是体现一种节日民俗文化,也许诸多红色、*色能达到震慑蜈蚣、蜘蛛、蛇、蝎、蟾蜍等五*的作用。
菊花脑枸杞头芦蒿
蔬菜
南京人有句老话:“三天不吃青,肚里冒火星”,概括了南京人对蔬菜的钟爱之情。比如菊花脑,被称为南京三草之首。再如“旱八鲜”里的芦蒿、枸杞头等,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多次提到,第61回写晴雯要吃芦蒿,探春和宝钗要吃油盐炒枸杞芽儿和蒿子秆炒肉丝、蒿子秆炒面筋。老记者杨心佛在《金陵十记》中写到:“金陵城内外密布江河湖泊,水源广沛,土地肥沃,因此春菘秋蔬,不乏具有地方特色的蔬菜。”其中提到“早春有正月菠,取其吉兆的荠菜,中春的豌豆苗、头刀韭菜、扬花萝卜、芦蒿、蒜苗等;暮春的茭儿菜、新蚕豆;夏天的小菜秧、毛豆、湖藕、菱角菜、小*瓜、丝瓜等;秋天有红毛青(毛豆)、四季豆、豇豆、芋艿、板栗等;冬天有青菜、雪里蕻、冬笋等。”他还特别提到“清凉山的老北瓜,以瓜上浮现白霜者为佳,其瓜味甜而糯,山中的板栗,也是以质脆肉酥闻名。”由此可见,鼓楼人生长在这样一块水美土肥的福地,一年四季的蔬菜瓜果是吃不完的。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