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第10周古代中国人吃什么人间烟火一
TUhjnbcbe - 2023/9/11 21:45:00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34/

你好,欢迎来到一周一本书。

喜欢历史的你,有没有发现,古代历史基本上都是大人物、大事件的记载。“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虽然与生命稀稀相关,史书中却基本找不到。因为记录历史的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他们记录目的是以史为镜、治国安邦,基本不屑于琐碎日常的柴米油盐。

最近我看一本书《人间烟火》,副标题是“掩埋在历史里的日常与人生”。作者是北大历史系教授赵冬梅。

作者整理了大量官方史书和民间的随笔、传记、诗词、小说,还仔细考证了众多古代的画作,系统地梳理了古人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细节。比如,为什么早期北方人不喜欢种小麦?古代贵族最爱吃的是什么肉和蔬菜?在炒菜技术被发明之前,古人都是怎么做菜的?为什么早期华夏民族穿开裆裤?古代官员买房和租房有哪些趣事?等等。

今天咱们先聊“食”。看看古人吃什么?大体来说,主要有三类:主食、肉食和蔬果,和今天差不多,但吃的食物跟今天有不小的差别。

先说主食。今天,中国人的主食,南方以米饭为主,北方以面食为主。这种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晚很多。

这是缓慢的变化过程,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唐宋才最终完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也就是小米)的国家。在新石器时代,*河流域就开始种植粟,粟一直是中国北方地区最重要的主食,在魏晋南北朝以后,粟的地位才逐渐被小麦取代。

我国种植小麦的历史也很早,大约五千年前,就种植小麦了。汉朝*府为了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先后两次推广小麦,但当时还没学会制备面粉的技术。小麦只能直接吃,叫麦饭,不好吃还碜牙,是穷人的食物。所以老百姓很不愿意种。

早期的磨面技术很有限,磨出来的还是比较粗的颗粒,到东汉时,磨面技术和效率有所提高,到唐朝开始有了水力推动的碾坊,加工面粉成为有利可图的行业,达官贵人才纷纷置办碾坊。面食变得好吃了,小麦的种植面积才开始增加。到南宋,“南人食米,北人食面”的格局才最终形成,并且影响至今。

南宋楼璹(传)《耕稼图》之舂碓

说完主食,咱们再来看看肉食。“贵为大夫,方可食肉”,春秋战国时期,吃肉是身份的代表,平民阶层是很难吃到肉的。《孟子》里说:“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见,在当时,七十岁以下的人是很难吃上肉的。后来,随着经济发展进步,能吃肉的人、能吃肉的日子当然越来越多,但对寻常百姓而言,吃肉仍然是件稀罕事儿。

古人吃的究竟什么肉呢?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行走江湖,吃得都是牛肉。其实这是不对的。古代很少有人吃牛肉,因为牛是耕地的生产力,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农村地区还禁止杀耕牛,在古代更是明令禁止。历朝历代都用严苛的法令保护耕牛。牛是最尊贵的祭品,只有天子才能使用。有“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sh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最为严厉,规定,“非宗庙社稷之祭不得杀牛,犯者皆死。”

不能吃牛肉,那吃的是什么肉呢?秦汉时期的肉食种类,主要是猪、狗、羊、鸡和各种野味。从北朝开始,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中原的肉食习惯发生了重大转变,羊肉变成了上层的最爱。宋神宗时期,御厨一年的肉食消耗量大的惊人,羊肉有斤4两,猪肉有斤。

可以看出,古代有身份的人,吃羊肉比猪肉多得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古人认为猪肉不太健康。比如,《名医别录》、《本草纲目》,都对猪肉给了负面评价,说它“闭血脉,弱筋骨,虚肥人,不可久食”。上层接受猪肉,大概是因为金朝和满清,那是东北的习俗,你想想猪肉炖粉条、锅包肉等东北菜,就能理解了。

老百姓自然是不会挑剔的,不管是小鱼、小虾和鸡蛋等,只要能吃就行,鸡肉和猪肉更是百姓的盛宴了。

再一下说蔬菜。很长时间,葵一直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蔬菜。这个“葵”不是现在的秋葵,是一种绿叶菜,又叫冬苋菜。《诗经·豳[bīn]风·七月》有“七月亨葵及菽”;汉乐府《长歌行》有“青青园中葵”;贾思勰[xié]的《齐民要术》,把葵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元代王祯的《农书》,把葵尊为“百菜之主”。

明代,葵的地位开始下降,《本草纲目》里葵降到了草部,说“今不复食之,故移入此”。老百姓的日常蔬菜,已经是白菜、萝卜、韭菜等等。同时,胡椒、辣椒、甘蔗等调味品,红薯、番茄、土豆等食物,逐渐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增长。

说的是“吃什么”,下面说一下“怎么吃”,就是烹饪方法。

唐宋之前,中国人吃的食物大多是蒸煮或烘烤出来的,而且调味品严重不足。甘蔗榨糖技术要到唐朝才从印度引进,宋朝才有了酱油和菜油,明朝出现了花生油、辣椒、西红柿。早期的调味料除了盐,就是各种酱汁和豆豉,味道可想而知。

宋朝时,中国古人的饮食开始接近于现在,中华饮食文化初步成熟。当时,除了辣椒以外,其他的调味品,比如油盐酱醋茶,都已经齐备;炒菜的技术开始流行。主副食,都跟今天没有太大差别。

当时的餐饮业繁荣,东京店铺林立,层次齐全,可以满足不同经济状况的食客需要。高层次的酒店、酒楼,有72家,是开封饮食业的龙头。它们有美食、美酒、美器,更有歌舞助兴;正店之下有食店,供应饭菜,疗饥解饿。食店分为三大流派:茶店、川饭店和南食店。食店之下,还有小吃店,有馄饨店;还有饼店,主要是制作、出售各种蒸、烤面食;除此之外还有摆摊、提篮售卖各种小吃的。

餐具从勺子变成筷子发生在北宋晚期。同样还有一个发生在宋朝的变化,是一日三餐制的普及,从前是两餐制。

在我们为华夏饮食文化骄傲的同时,也应该知道饮食发展史就是古人的与饥饿做斗争的历史。

《屠房》莫高窟第八五窟晚唐

史书上记载了千千万万饿死的人,他们无名无姓,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是多少天灾人祸,这些人都是和你我一样普通的平凡人。当生存的危机压倒了理智,出现了人吃人的状况,文明也悬于一线。然而统治者不会对这些数字在意的,他们记录这些数字,并不是出于哀悼或反思,而是另作他图,比如表彰善举,就是在报告中写上多少人遇难,*府救了多少人,占几成……。

古人一直在与饥饿作斗争,发明垄耕种植、灌溉等技术。但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真正解决了饥饿问题。

可以说,日常饮食的历史是古人为了活着,与自然和制度抗争的历史,是最顽强坚韧的,也最具人民性。它比大人物、大事件的历史重要得多。清兵入关,可以强令百姓剃发易服,却不能对食谱做任何约束,就是这个原因。

今天就到这里,明天我们继续聊《人间烟火》这本书,看看古人穿什么?再见。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10周古代中国人吃什么人间烟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