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并不是起源于祭奠屈原,而是来自更早的上古时期,古人在仲夏“端午”之夜夜观星宿时发现,“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乃为“飞龙在天”的吉兆,故古人就有在这天“祭龙”的习俗,这里的“端午”字面意思就是“初五”(端在古汉语中就是初始,开头的意思),所以这五月初五端午节起初就是为了祭龙保安康的节日。
后来陆陆续续的一些历史名人都与端午产生了联系,比如伍子胥,介子推,曹娥,陈临,马援等等,最著名的还是楚国的屈原,有说法古人也将端午这天叫做“诗人节”,而屈原因为国破家亡而心灰意冷,在端午这天写下最后一首诗便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们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来到汨罗江边纪念它,久而久之端午纪念屈原的风俗便一直流传下来。
人们在这天要包粽子,吃粽子,吃五*,挂艾草,佩香囊,目的除了寄托对先人的思念,还有避五*,让身体健康之意,经过不断的流传和演变,端午节中也出现了很多针对孩童的风俗,比如我的老家在这天要用艾草水给小朋友洗澡,给小朋友戴香囊,系绒线,挂蛋袋,都是为了保佑小朋友避五*身体健康顺利过苦夏的。
这其中有3样美食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小时候感觉它们并不好吃,但是端午那天中午,家人却是威逼利诱让你吃几口,不知你们都有这样的习俗没有,下面为大家介绍这传统“1红2白”的美食给大家。
一白:煮大蒜
小时候上学端午节只放半天假,中午到家后,水煮大蒜已经准备好了,而且我告诉你,这是特意为家中小朋友准备的,而且必须在中午就吃下去。这个习俗从何而来,且听我一一道来。
相传,唐朝某个地方的县令有个儿子唤作“得福”,只可惜在“得福”十岁时并没有得来福气,生了重病,每天蹿稀十几次,整个人面*肌瘦的就要奄奄一息,试遍良药无数也不得救,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端午那天,一位乡野郎中献上秘药一方,没有什么复杂的,就是吃一碗“蒸独蒜”,县令怕蒸大蒜味道不好,儿子不肯吃,还特意撒上红糖和香油,没想到得福吃了几次后,病情竟然奇迹转轻了,而后便慢慢康复了。
这吃“蒸独蒜”的事情转而传开后,便在民间流传下来,一直到现在农村地区仍有端午给小孩吃蒸独蒜的习俗,虽然一些疾病在现代有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给小孩吃蒸大蒜的习俗却是寄托着家长对后代能健康成长的美好期盼。
大蒜有的地方是蒸,有的地方习俗是煮,也有是“烤”的,而且以“独头蒜”最好,因为“独”的谐音是“*”,亦有吃大蒜避“五*”的寓意,但是光这么吃煮大蒜味道确实难以下咽,故就有蘸白糖,红糖,淋香油的吃法,怎么样你要不要给孩子们试一试。
二白:煮鸡蛋
端午节,我们本地的农村煮鸡蛋有讲究,一定要将鸡蛋和大蒜一同煮,有时还要加几片艾叶同煮,这样才可以更彻底地避“五*”,再和粽子一同摆上桌,等待家中小朋友来吃。
除了让家中小孩吃水煮蛋,还要用五颜六色的毛线编织一个网袋,将鸡蛋装进去挂在小朋友的脖子上,寓意“逢凶化吉,平安无事”。闲来无事时,还会用网兜里的鸡蛋来“斗蛋”,谁的先破谁就输,在那个年代算是个乐趣了。
其实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有限,没有更好的东西给孩子们吃,而这鸡蛋在农村绝对是最好的补品,所以每到重要节日,特别是端午节,处在苦夏之中,给家中小孩吃鸡蛋来补充更多的营养,让小孩能够更好的应对酷暑,平平安安的过夏天。
所以有这么美好寓意的“水煮蛋”一定要让孩子们吃一吃。
一红:红苋菜
听说现在端午吃的5红中就有红苋菜,其他的四红有烤鸭,龙虾,鸭蛋,雄*酒。烤鸭和龙虾太贵,小时候不容易吃到,鸭蛋和红苋菜倒是可以吃得到,而且红苋菜在农村是随处可见,吃起来也比较方便。
吃红苋菜的习俗从何而来?有说法,因五月气温升高,各种蚊虫细菌开始大量滋生,危害人体健康,故民间会把农历五月称为“*月”,而红苋菜在恶劣环境中可以茁壮成长,人们便取其生命力顽强之意,希望通过吃红苋菜可以强壮身体。
其实吃红苋菜真的是好处多多,《本草纲目》中记载“六苋,并利于大小肠。”苋菜有丰富的粗纤维,多吃可以润肠通便,同时红苋菜性味甘凉,端午往后是夏季阳气最盛的时间段,这时多吃可以清热解暑,维护身体康健。
小时候端午这天,大人会百般要求多吃红苋菜,奈何看见红苋菜的红色汤汁着实不舒服,不过到了现在,反而更加喜欢了,配合蒜末简单的清炒更是美味,不过红苋菜中“草酸”含量很高,吃的时候一定要炒熟透,凉拌的时候同样要焯烫熟透。
——有话说——
我们的大中国,十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时全国统一外,其他还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吃水煮蛋,挂蛋袋,吃煮大蒜,吃红苋菜,是我们当地农村针对家中小朋友的美好习俗,各位有没有更特别的风俗习惯呢?欢迎在下方留言一同探讨。
我是阿胡,一个喜欢研究和制作美食的小过客,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分享的端午美食,喜欢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