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印象里的绍兴
TUhjnbcbe - 2023/4/8 22:02:00
未知音频10:21来自文旅中国

绍兴城

印象里的绍兴,总是荡漾着温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人们把她赞美成“水乡、桥乡、醉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就足以显现出她的江南地位,更别提那些可以上溯到多年前的文人。

绍兴东湖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文字中提及会稽,就在绍兴。

无论在地形上还是文化上,会稽山都是绍兴的脊梁。它横亘在绍兴上千年,把这里分隔两大块,一半是山骨,一半是平原。

绍兴香炉峰

天然条件下背山临河的绍兴,注定了不只有江南的柔软,她有棱有角,有边有沿,不是那么容易妥协。

绍兴不止是水做的眉目,也是山成的骨血。

绍兴之水

绍兴水多,有水便有河,有河便有船,乌篷船是这里的特色。鱼船进江曲船出,水气着衣闻酒香,古镇,水色、桥景、鱼鲜、酒香之美,这便是世人笔下的江南,而在绍兴,这一切都再平常不过。

游客们在绍兴古城体验乌篷船

所以来绍兴,得坐乌篷船才有味道。当清亮的河水,把两岸的屋舍摇得越来越密,摇得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石桥越来越短的时候,就摇到了绍兴。

这是一个水乡,河道纵横,弯弯曲曲的、大大小小的都钻进了村子,钻进人们的生活。枕水而居的绍兴人,与水发生了亲密的关系。

小桥流水人家

在绍兴人心中生活安稳最好,自然,比起宏大的事物让人有疏离感,生活的微笑幸福更让人满足。这样看来,绍兴人就柔而无骨了。

但正就像*酒柔和,却一样能浇出凛冽性情。如大禹在绍兴治水成功,如马臻治水患,汇三十六源之水,成八百里鉴湖,还有知府汤绍恩建造的三江闸。

平素里绍兴人疏淡名利,却大都深明大义,真遇到了历史的紧要关头,他们绝不木然。

绍兴之士

去绍兴,有一神奇体验,会不期而遇。

远有越王的卧薪尝胆,谢公的吟啸山水,王羲之的执剑挥毫,近有鲁迅的弃医呐喊、秋瑾的追求自由,蔡元培的兼并包容……

鲁迅故里三味书屋

从绍兴八字桥出发,往南不到两公里是鲁迅故居。走进他喜欢的百草园,会看见那个拔过何首乌弄坏的泥墙;然后出门只半里路,就看到了一个让他迟到了的三味书屋。在绍兴,寻找鲁迅,也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童年”。

不远之外是秋瑾故居,寻她,因她是中国女侠。而后如同触摸了时代般,在蔡元培纪念馆,在周恩来总理的祖居......“船方尖履小,士比鲫鱼多。”这些故居就在寻常的街道里,任谁一不留神,都会来到名人们呆过的地方。

青藤书屋

绍兴文人天生就有着刀笔吏的气质。纵论古今,横越山水,它嵌在一砖一瓦之中,也流在一湖一水之中。

想去绍兴,不为别的,就为在街上走一走,一步一步地肃然起敬,一次一次地腰杆挺直。

绍兴之食

绍兴食俗,香与臭,既是饮食上极大的跨越,也是柔情与刚毅的人文风采,在生臭熟香的美食中,如常地交融、盛放,细嚼缓咽地品尝着哲学之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绍兴臭豆腐

臭豆腐是绍兴街巷里最常见的小吃。那豆腐并不同于其他城市,需靠自身发酵出臭的做法。绍兴有“独门秘方”,就是卤过臭苋菜梗的陈年老卤浸没住白嫩的豆腐,泡好后捞出油炸,让这臭被高温彻底激发出来。吃的时候不需特意调汁,最多沾些甜辣酱,要吃刚出锅的松脆,喜欢的人一块接着一块,根本停不下来,而闻不了这味道的人,早绕着摊位八丈远跑走了。

臭苋菜梗最厉害。它是绍兴人眼里的一块宝。把苋菜梗切段放入清水里浸泡,直到水面起泡,再捞起晾干放入坛子里密封发酵。拎出来的时候,连带着上面一层绿绿的发霉的臭汁,闻起来是一股酸腐臭味,吃法别具一格,就像吃甘蔗一样,外皮是不能吃的,只能吸菜梗的汁,入口顿觉暗香袭来,满口鲜爽。

霉苋菜梗

有人讥笑,怎么会喜欢吃臭食?其实这是不足怪的。一个民族不够老,不会懂得吃臭。

很难细数,绍兴人在历史中,经历了多少如孔乙己祥林嫂般的苦难,有过多少要吃臭吃霉才能生存下去的饥馑。正是因为他们大都能安贫贱,也就走出那一代一代的风云人物,敢于尝试,又隐忍,充满勇气,又耐苦。

生命里的风骨,往往就是在最难的时候,还有着生命会变好的希望。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敢吃臭,能把菜根吃出美味的人,是如何都不会垮的。

书圣故里

风云过后,今日之绍兴,是安静的绍兴,也是惬意的绍兴。

(中国文化报周刊中心尔雅工作室出品,素材来源于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责编:李亦奕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象里的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