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第六期
读完汪曾祺的《肉食者不鄙》,原来高邮咸鸭蛋还只是小意思。
说书籍是人类的精神粮食。这话一点都不假。
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一般都被安排在接近午饭的时间。这就有个坏处,越是临近下课,每个人越像是坐在针毡一样,努力伸着脖子,像是被人提住了的鸭子似的,往食堂方向望。此时,老师知道有的同学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了。那可不成。
于是老师就喊,“来!同学们,把书翻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话音刚落,教室里便此起彼伏地响起了吞咽口水的声音。然后刷刷地翻书,开始朗诵课文,“家乡的端午……”
至今还记得那堂语文课,最有味道。多少年后,读到汪曾祺的《肉食者不鄙》,仿佛又回到那个中午。
《肉食者不鄙》这本书收录了很多汪曾祺先生的著作,包括了大家熟知的《端午的鸭蛋》。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发干、入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待客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是浅*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真的是色香味俱全,极佳!
读完仿佛便同尝过了一样,口齿生香,余味无穷。
除此之外,汪老先生有关吃吃喝喝的文字全在这里了。共60余篇,洋洋洒洒20余万字。其中传达这他一个小小的人生感悟:不热爱美食的人生是有缺憾的。只有懂吃、会吃的人,才能感受到活着的美好。
鱼,我所欲也
这里介绍了几种鱼的吃法,有石斑、鳜鱼、鮰鱼、刀鱼、*河鲤鱼、虎头鲨、鳝鱼等。石斑鱼有红斑、青斑,青斑尤为名贵,清蒸最好。汪曾祺提到他曾在越南海防一家开的饭馆里,第一次吃到石斑,吃法很特别。
一条红烧的石斑,配上一大盘薄荷。薄荷是干嘛用的,就是吃一口鱼,嚼几片薄荷,然后再吃第二口。这样鱼味常新。国内很少有这种吃法。
鳜鱼,是几乎能与石斑相媲美的淡水鱼。张志和在《渔夫词》中写道,“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据说此词一出,当时鳜鱼的价格就翻了几翻。鳜鱼又该如何吃,“活鳜鱼,重三斤,加花刀,在大油锅中炸熟,外皮酥脆,鱼肉白嫩,蘸花椒盐吃,极妙!”
一般的鲤鱼都是肉粗,还有土腥气,可是*河鲤鱼倒是个例外。假如大家以后有机会到山东泊梁山旅游,不妨可以试试那里的*河鲤鱼。但是*河鲤鱼也有真货假货之分,“辨*河鲤与非*河鲤,只需看鲤鱼剖开后内膜是白的还是黑的。白色者是真*河鲤,黑色者是假货。”大家需注意留神辨别。
饮食里的文化
“什么叫文化?吃东西也是文化。”
汉乐府有首《十五从*征》,诗平淡而感情真挚,平易近人,细细体味,又觉得平淡中蕴含的惨痛悲切,使人触目惊心。可是其中一句“采葵持作羹”,不禁使人感到疑问,葵如何能做羹?现在常见的葵无非是向日葵、鸡爪葵、锦葵一类的,都是不能做羹的,那么,这持以作羹的葵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
汪曾祺说,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中把葵列为蔬菜第一品。他用很激动的语气,几乎是大声疾呼,说葵就是冬苋菜。冬苋菜是什么?他说他有一回在武昌的招待所里,几乎餐餐都有一碗绿色的叶菜做的汤。这种汤吃到嘴是滑得,有点像莼菜。后来才知道便是冬苋菜。
葵本来是中国的主要蔬菜。后来全国普遍种植了大白菜后,葵逐渐便失去了它的地位,现在北方很少能见到葵,只在南方的几个省里还有。难怪吴其濬要为它大声疾呼,这才是原来的菜中之王。大家不要忘了它!
各地区有各地区的饮食文化。维吾尔、哈塞克、内蒙古那边喜欢吃羊肉。其中内蒙古的手把羊肉似是最好。因为羊吃了草原上的野葱,自己把膻味解了。
云、贵、川、黔、湘、赣、延边的朝鲜族也极能吃辣。可谓是无辣不欢。
汪曾祺就讲了这样一个笑话,说他曾随剧团到重庆体验生活。四川无菜不辣,有人实在受不了。有一个演员带几个年轻的女演员去吃汤圆,一个唱老旦的演员进门就嚷嚷:“不要辣椒!”卖汤圆的白了她一眼:“汤圆没有放辣椒的。”
广东这边是不吃辣的,口味比较清淡,这可能与当地的气候环境不无关系。所以微博上有过这样的笑话,在广东开的重庆面馆,都要在门口挂个牌子,写着“可以做不辣”,如此生意才可长久。可是不吃辣的,那还有什么意思。
最后引用汪曾祺先生的一段话,“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感兴趣的,可以再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