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苋菜上市的季节,我总是捧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里面一颗颗肥白的蒜瓣染成浅粉红。在天光下过街,像捧着一盆常见的不知名的西洋盆栽,小粉红花,斑斑点点暗红苔绿相同的锯齿边大尖叶子,朱翠离披,不过这花不香,没有热呼呼的苋菜香。”
多年后,张爱玲讲起年少时在舅舅家吃的那道炒苋菜,依然是一往情深的模样。厦门有句俗语“吃鱼吃肉也要菜甲(搭配)”,如今,每餐每宴,尽管鱼肉珍馐众多,最常一扫而空的还是那一盘菜蔬。曾经横行厦门人餐桌的蔬菜不胜其数,我们暂且挑出十种其中的“灵*成员”吧!
白菜:“天下第一菜”
"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诗人兼吃货的苏东坡把白菜比作好吃的羔豚、熊掌,虽然有点夸张,也确实道出了在古代被称作"菘"的白菜兼具美味与养生的美誉。
同安的包心白菜,与北方又长又直的大白菜不同,叶子层层卷包着,像实心球一样,颜色也更加白,质地柔嫩口感甘甜。
颇有特色的同安包心白菜催生了与之相关的美味菜肴,比如“加力鱼灴白菜”、“绿带蟳包”、“肉丸烧白菜”、“莲花大白菜”等等。
“加力鱼灴白菜”是厦门一道民间的传统菜肴,早年厦门五通一带的加力鱼(真鲷)尤其出名,肉质鲜美风味醇正,和上等大白菜一起灴煮,菜品汤色清澈味香、鱼肉嫩滑甘醇、白菜润爽适口、菜品汤色清澈味香,这道菜还曾斩获过年全国第三届烹饪大赛团体金牌奖呢!
另一道“绿带蟳包”,同样别有风味。此菜为元老级中国烹饪大师、“闽菜泰斗”童辉星大师的作品,曾在年全国第二届烹饪大奖赛上荣获“银牌奖”。
这道菜基于闽南经典老菜“蟳肉白菜”,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加以提升创新,包心白菜叶包上蟳膏、蟳肉馅包成卷,用鲜嫩的韭菜捆扎,菜色红绿白相间清丽美观,颜值和口感都超级棒。
红通通的苋菜面
张爱玲笔下的“蒜瓣炒苋菜”热乎乎,广东的金银蛋上汤煮苋菜咸鲜兼具,而在厦门很多地方,苋菜是“立夏”这个节气的主角,老厦门人的立夏时,总要吃碗"立夏面",苋菜煮面,在阳气最旺盛时补血,嘴唇吃得红红的,脸也红扑扑的,大家吃完互相打趣着。
苋菜,又称荇菜,《诗经》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说的就是它,煮后汤汁鲜红,鲜嫩可口。厦门早年的民俗里,除了吃粽子还有用苋菜卤面祭祖,用茄子、新豆、苋菜煮卤面。
旧时,立夏到端午期间的苋菜,尤其鲜嫩,所以吃苋菜面,有尝鲜之说。平常煮食,乌油油紫红的叶子,汤汁鲜红欲滴,不小心把饭也染红了,很多小孩挺喜欢的。
与地名有关的蕹菜
"晴天的苋菜,雨天的蕹菜",被古人形容为"南方之奇蔬"的蕹菜,生长能力非凡,爆炒口感却温柔嫩脆,颇像厦门人的性格。蕹菜又称空心菜、葓菜、甕菜。蕹菜有两种:田园里种植的“旱蕹”和池塘里生存的“水蕹”,前者粗,后者细。厦门思明南北路因附近一河盛产“蕹菜”,有着“蕹菜河“”的旧称。清诗人王步蟾在《鹭江杂咏》,曾这样吟咏蕹菜:“甕菜青青甕菜河,河滨小户利偏多。每当夏始春余候,撷叶搴茎涉绿波。”
宿儒李禧先生在《紫燕金鱼笔记》里也曾提到“厦池塘多种蕹菜,以产长寮河为最佳,故长寮河一称蕹菜河...菜茎中空,高三四尺,叶互生,为箭头形,柄甚长,花白色,为喇叭筒状,雌雄蕊不甚完全,属牵牛花科植物...”
(《年厦门城市略图》标注的“甕菜河”)
从这些诗文里可窥见“蕹菜”曾经在厦门人心中的地位,当然“蕹菜河”作为思明南北路这个商业繁华区的旧称,至今在很多史料里仍可见其踪。
东南亚有道用马来盏(虾米碎爆香和辣椒酱、沙茶酱混合而成)炒制的空心菜,叫“马来风光”,味道很不错;马来盏太遥远,厦门的沙茶酱却唾手可得,在满街沙茶面的喧闹声中,默默回家煮一份沙茶酱炒空心菜,馋死你。
槟榔芋十八般武艺
在闽南,芋头是一种常见的杂粮,一般在七月初旬新品成熟。芋头家族势力不小,有槟榔芋、红芋、面芋、白芋、九头芋、菜芋等牛逼成员。槟榔芋是其中的名角,它的肉质花纹、颜色和槟榔很相似,但是却和“槟榔西施”没有半毛钱关系。厦门槟榔芋产地主要有同安的褒美和灌口的仙景。
吃货都知道,个肥大、色黑褐色、把儿短的大“芋头”(也称“芋婆”),吃起来越发质松、味香。槟榔芋吃法多样,可以整个蒸熟了切片吃,也可切块炖肉、煮甜芋头汤、煮芋头饭,如果还不过瘾,用上蒸、炸、手捏等十八般武艺做成芋包、芋泥、芋粿、芋丸、芋饼、芋枣,都是厦门人的看家本领。
来厦门不吃一下芋包,简直没算来过。刚蒸出来的芋包,皮薄诱人,透过层层热气,猪肉、虾仁、香菇、冬笋、荸荠等馅料的香气一层层扑鼻而来,再蘸上厦门的甜辣酱、沙茶酱,要小心把舌头都咬成馅吞下了!
槟榔芋加上猪蹄或五花肉烧成的“猪脚芋”,松松软软甜甜咸咸,是厦门菜品的代表作之一。同安有些村镇,摆酒席如果缺少“猪脚芋”这道菜,即使满桌美味佳肴,仍然会被人当成礼数不周。有名的“同安封肉”,也常佐以芋头。
“八月望日,尚芋食螺”,这里的农历八月“望日”就是中秋节。“芋”在方言中和“路”发音接近,有着“食米粉芋,有好头路”的美好寓意。另外,芋头往往一个大芋头牵连着很多小芋头,有多子多孙的美好象征,所以闽台一带中秋拜月时,祭品一定少不了番薯和芋头。
“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举锄要掘芋,掘呀掘掘仔掘,掘着一尾旋留鼓……”,旋留鼓就是小泥鳅,小时候,很多幼儿园总是在*昏的时候放这首歌,我小时候也常被这首歌撩得身心荡漾,扛着小锹子去掘过芋,只是从来没掘出过一尾旋留鼓,一直感觉好失落。
比女儿还亲的丝瓜
“三株丝瓜,胜过一个查某仔”。很多老派闽南人还会说这么一句话。大概是因为丝瓜比女儿好养吧,丝瓜是个“湿人”,喜爱潮湿,池塘边、河边,房前屋后、院子里,择一个地儿,撒下种子,再搭个简单的棚子,很快瓜苗上棚就开花结果了。
丝瓜,闽南人都爱叫“菜瓜”、“水瓜”、“吊瓜”,如果非要显得文化味一点,则称之为“倒阳菜”、“天罗”等等。厦门的丝瓜有身材娇小玲珑“金面仔”,也曾有比较硕大的“扁桃瓜”,最长的据说有一米长、重量3到4斤,足够一家人吃两顿了。
最常见的本地丝瓜还是那种肉嘟嘟的、身长不到一尺的“肉瓜”,瓜瓤软而洁白,肉多少籽,即便素炒也是味道相当佳,特别受欢迎。
厦门街头巷尾大排档的丝瓜菜品,端出来都是这么家常,却总让人在炎炎夏日里胃口大开。除了“丝瓜炒蛋”、“丝瓜虾仁滑蛋”之外,各种炒、蒸、烩汤的做法其实也很有搞头,更有渔港特色即视感。
“丝瓜蛤蜊”、“丝瓜炒鲜鱿”、“银鱼丝瓜酿”、“干贝蒸丝瓜”、“鲜虾丝瓜盅”——单凭名字就很振人胃口;“蟳仔菜瓜汤”、“丝瓜鱼丸汤”、“蟹粉丝粥”、“虾皮丝瓜汤面”等等,汤随菜走,滑爽的汤汤水水,不是夏天的诱惑是什么?
单纯美好的高丽菜
结球甘蓝,也称“高丽菜”或者“包菜”,16世纪由欧洲传入。暂且不管“高丽菜”这个名字的哪种缘起准确,反正听起来充满异国情调就是了,特别是从讲闽南语的厦门人口中蹦出来更是有趣。
厦门人似乎对高丽菜情有独钟,很多老厦门人总喜欢开口闭口念叨高丽菜饭,因为那是他们单纯又美好的滋味回归。和其他蔬菜容易软烂不同,高丽菜经过蒸、炒之后还可以保持清脆的口感,所以是咸饭的首选蔬菜食材。
虾米、香菇丝、胡萝卜丝和高丽菜碎煸炒后和生米一起焖烧,米饭和高丽菜的脆甜交融后,香软可口。
制作厦门特色风味的薄饼和炒米粉、炒面,往往也少不了高丽菜。嫩脆的高丽菜丝和胡萝卜丝、豌豆丝一起,搭配切丝的五花肉、虾肉和冬笋、豆干,颜色煞是好看,成就了薄饼多层次的质感。
早年,鼓浪屿内厝澳产的高丽菜,卷包如实心球,但是比较大也比较扁,菜叶茎细柔、味道鲜美,很受人喜欢。
喜欢霜冻的芥菜
芥菜有根、茎、叶、薹、芽、子等多个变种,厦门早年主要的芥菜主要有“青芥”、“大芥”等个品种,“大芥”颜色深绿,叶子有皱纹,因此也叫“皱叶芥”。
《民国厦门市志》记载,“芥菜,子可作酱,名芥辣。有赤叶、白叶、绿叶、鸡啄诸种。气温和,味辛辣五*,或盐腌瓮藏,或作羹,俱佳。”
人们往往喜欢经过霜冻的芥菜,因为这时候的芥菜更甜更软。拥有粗壮根茎和肥大叶片的芥菜常被视为上品,大骨炖芥菜和芥菜焖咸饭是厦门人料理芥菜的常见做法。经由芥菜的浸润,骨头和肉变得清爽不油腻;而芥菜也稀释了原有的辛辣苦味,滋味倍增。虾姑和芥菜一起煮汤,也是厦门人喜欢的做法,尤其清甜鲜美。
吃不完的芥菜可以做成咸菜或者酸菜,深秋的大芥菜最肥美也最适合腌制。厦门有一种用芥菜腌制的酸菜,叫芥菜酸,切成丝,是佐餐下酒的佳味小菜,气味清醇有脆爽可口。
咸菜炒笋丝、咸菜猪肚汤、咸菜炖三层肉或者鳐鱼、蛏,再或者干脆来道经典的“海蛎煮咸菜”,堪称一部生生不息的乡愁大片。
可以降火的白萝卜
“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虽然不算是“珍品”的菜蔬,但是如果跟适当的原料烹饪一起,也是可以登大雅之堂的,比如有些地方的老萝卜干,就曾经上过国宴,再比如萝卜和干贝、鱿鱼干、牛肉等一起烹煮,清甜可口,也是颇受宴席客人喜欢的。
闽南产的萝卜以白色居多,味道比较辛辣,不适合鲜吃。但是清凉解燥,夏天气候炎热,吃了可以降火;冬天则可以缓解天气干燥,是日常佐餐的主要蔬菜之一。
萝卜除了做菜以外,还可以进行多样的加工,比如说制作酱菜,萝卜干、萝卜条等等,也可以做成细条方形的“白雪条”蜜饯。
酱萝卜用来煲汤十分美味,可以用来炖老鸭汤、炖排骨、炖鱼,厦门民谚“力鱼公(雄的),菜脯香”,“花鮡(弹涂)炖菜脯,粒饭下力挖”说的就是海鲜和菜脯的美好相逢。
(翻拍自《中国闽南菜》)
《民国厦门市志》曾记载过萝卜“莱菔,俗称萝卜。夏月开花瓣小白色,雄蕊五枚。有*白红三种。百者可晒干以盐腌之,土名菜补,甚适口。叶亦可腌食。”
厦门翔安马巷陈新、琼头产的白萝卜,洁白、细嫩多汁,肥大匀称,夏秋季节的更受欢迎,俗称“小人参”,已经有一百多年的种植历史了,年左右种植面积已达一万多亩,外销海南、香港等地。
萝卜切成小薄片和糖醋做成的菜头酸,是厦门卤味制品的好配料,很多卤味店常常会附送你小包扎好的菜头酸,特别爽口。此外,喷香的萝卜饭和萝卜丝酥饼也是不少老厦门人的心头所爱。
成就宴席的茭白
“靠山吃山”,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也养育了不同的菜蔬。自清朝后期从漳州引入茭白之后,茭白就选择了在同安汀溪这方水土生根发芽,先是在堤内村种植,后来延伸到顶村、半岭、前格、西园等村,经过长期选育形成了主要的秋茭型和反季节品种。
关于茭白,《民国厦门市志》记载:“蒹茭笋也,山僻水中,有淤泥处可栽,晚秋初冬采用,和猪肉炒食甚美。每年要重新换栽,否则叶多无笋。”
汀溪的顶村等地,海拔四五百米,昼夜温差大,雨量足,满足了茭白生长和花茎膨大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早熟、高产、优质、品味鲜美、形态雅观等优势,山泉水灌溉使得茭白笋更加清脆甘甜。
如今,一些农家乐推出的茭白宴初具规模,几十道美食菜肴均以茭白为主食材,鲜美浓香的猪蹄茭白汤,清新爽口的百香果浸茭白笋等等,围绕凉拌、白灼、煎、炒、烙、煲、汤等做法,成就的特色茭白宴,让人目不暇接。
最乡愁的韭菜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粱”,在诗人杜甫的笔下,雨夜的春韭,和友情相关,菜色虽简单却很温馨。一千多年以后,海外诗人张错写了“每逢连夜苦雨,总缺一束春韭,或是一个久无音讯飘然前来的旧友。”在这里,是一种友情般的乡愁。
厦门有句俗语“二月肥蚝肥韭菜”,农历二月,海蛎正当时令,韭菜也茎肥叶嫩,春韭和肥蚝这对完美CP加上地瓜粉的催化,成就了香喷喷的“海蛎煎”。
韭菜在厦门有“细长而扁,二月尤美”和“二月葱,二月韭”的文字记载,上世纪40年代的《民国厦门市志》曾记载了一种罗汉韭的品种,叶大三倍。
还有另一种与韭菜相关的风味名小吃,那就是韭菜盒。厦门的韭菜盒颇有特色,皮和馅的制作都非常细致考究,面粉拌猪油做皮,猪腿肉,虾仁、韭菜、荸荠、香菇、扁鱼末等做成馅料,包成一个个外面形似螺,油炸后酥口香甜的饼。
取名韭菜盒,顾名思义当然因为馅料当中浓郁的韭菜香。韭菜盒趁热吃,风味尤佳,搭配闽南工夫茶别有一番情趣。
延伸阅读之“食在闽南”系列
1、全国海鲜烹饪的高手,在晋江搞了一场饕餮盛宴!
2、面对一块不肯将就的豆干,你能做的就是狂煸它!
3、一首绿岛“小夜曲”,厦门人吃过了几十年!
4、这才是豆瓣9.8分的“《舌尖》三”,你没看到的全在这里了!
5、闽南的粥不懂得发嗲,你为什么还这么爱她?
6、厦门最好吃的石花冻仙草冻酸梅汤在这里,看你能不能吃得到!
7、一百多年来,闽南人“调戏”菜肴的手法全在这里了!
8、有一种蔬菜,闽南人把她看得比亲生女儿还重要!
9、那些年,华侨用保温瓶千辛万苦带回去的东西竟然是它!
10、百年前厦门人常去的闽南菜馆,竟然隐藏了这么多秘密!
11、余生很短,请和酱油水一起私奔吧!
12、真实的闽南花生,比你知道的好吃百倍!
厦门沙坡一尾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