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走近淄博百岁老人
TUhjnbcbe - 2023/1/20 21:55:00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pj/

盛世出人瑞,淄博寿星多。据了解,我市现有多万人,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约万人,百岁老人超过人。

6年,《淄博晚报》曾策划过一次寻找百岁老人的系列报道。那时,全市约万人,百岁老人76人。13年过去了,全市人口总数增长了六七十万人,增幅约15%,百岁老人却增长了近2倍。

与13年前相比,百岁老人不仅数量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有些百岁老人能够完全自理,多数能够半自理。有些百岁老人现在依然能算账、做针线、读书看报,耳聪目明,思维清晰。6年那次采访,常年卧床、不能自理的百岁老人很多。这些变化都反映出这些年来,生活水平、医疗条件、生态环境的提升和改善。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新时代,好年景,让我们一起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一起尽享生活的美好。

就爱吃冰糖一周吃一斤

姓名:李学新

年龄:岁(年10月26日生)

住址:周村区南郊镇徐家村

生活习惯:每天早6点起床,晚6点休息,爱吃冰糖,一周吃一斤

记者在周村79岁的市民韩其水家中见到了他的母亲李学新老人。韩其水是老人的三儿子,他告诉记者,老母亲是个热心人,爱管闲事;平时就爱吃冰糖,一周能吃一斤。

她的儿媳吴玉芬问到:“娘,你中午想吃啥?”李学新把双手拇指和食指环在一起比划着说:“吃大包子,吃火烧。”吴玉芬告诉记者,婆婆每天早晨6点就起床,晚上6点休息。早晨中午一顿能吃一个大包子或火烧,晚上一般喝一碗稀饭。肉啊鱼啊的也都吃,不挑嘴。她还特别爱吃冰糖,平时那兜里就都揣着,一天到晚嘴里含着冰糖不住下,一个礼拜能吃一斤。

谈话间记者了解到,李学新以前一直在南郊镇的徐家村老家生活,来岁了还在院子里种着丝瓜、扁豆,能自己做饭。后来儿女们就把她接到城里来住了。韩其水告诉记者,老母亲的脑子一直很好使,小辈的来给她过生日,连她侄女女婿的名字她都能记得住。家里买点菜,跟她说这菜多少钱一斤,她还能算出来花了多少钱。“我母亲八个子女,我四弟弟那股子聪明劲就随了我母亲了。”韩其水说,我四弟弟原来在村里干会计,年底算账时数他算得最快,别人算不完还来找他帮忙,用算盘的还不如他捻捻手指头算得快。韩其水笑着说,老母亲很热心,爱管闲事。原来村里人家里闹矛盾都愿意来找她调解。但也有些暴躁,小时候有一回我四弟弟犯了错误,老母亲就关上家门用鞋底子揍他,一直揍到胳膊都累得抬不起来。最后还是我父亲回来用石头砸开了大门,才把我四弟弟从母亲身边拉过来。

这时老人起身要下床,韩其水和77岁的老伴吴玉芬赶紧过去扶她。“闲不住啊。”韩其水说,“坐一会就得下来在屋里走走,有时还想着下楼去遛遛。这些年我有了晕病背不了她了,都是周末我儿子来家里背她下楼去玩。”

记者一行准备离开时,李学新抬手招呼道:“你们再来啊。慢着点走。”(记者李凯)

一天一壶茶一喝六十年

姓名:孙李氏

年龄:岁(年11月3日生)

住址:淄川区将*路街道办事处贾官村

生活习惯:每天从早到晚喝茶,已经坚持了60多年

孙李氏由儿女们轮流照顾,如今跟73岁的四女儿孙翠英住在一起。孙翠英告诉记者,母亲喜欢喝茶,从早晨就泡上,一直喝到晚上,60多年了一直如此。

记者问起老人的身体状况,孙翠英告诉记者,母亲的腿脚还算利索,年做过白内障手术后认人看东西问题不大,就是有些耳背。谈到老人的生活习惯,孙翠英说,母亲的饮食比较有规律,早晨吃几口煎饼、喝点粥;中午能吃五六个水饺;晚上喝大半碗稀饭,有时候会吃一块鸡蛋,每顿吃的都不多。母亲喜欢喝茶,已经喝了60多年了,从早晨就泡上,一直喝到晚上。

“母亲年轻时是个干活的好手。”孙翠英告诉记者,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加上父母,还有我们兄弟姊妹六个,十来口子人吃饭都是我母亲张罗,从来没耽误过。那一年家里做床,她都八十多岁了,还帮着我父亲推锯。“一般有活的人也有脾气”,孙翠英告诉记者:“我母亲的脾气很要强,也很急,小的时候没挨过打,但活干得不好了也挨过训。”

说到孙李氏要强的脾气,他的三儿子今年76岁的孙即忠告诉记者,我父亲生前在村里干木匠活,后来老人年纪越来越大了,我们做子女的也不愿意让他们再干了。我当时开着个厂子,就想把他们接到我身边来,结果老两口说啥也不同意。我母亲说:“我们有手有脚,能养活自己,为啥要来给你添麻烦?”

孙翠英告诉记者,母亲孙李氏在她的兄弟姊妹4人中排行老二。如今在世的是我们的小姨,住在山张社区,今年也有96了。母亲的腿脚还算利索,走路没问题。今年2月份时母亲还去给我们小姨过生日。当时那邻里乡亲的还都说,你看稀罕不,这多岁的姐姐来给90多岁的妹妹过生日啊。

记者一行即将离开时,孙李氏执意要送记者出门,老人拄着拐杖,每一步都走得很稳当。(记者李凯)

每天俩鸡蛋散步半小时

姓名:崔怀媛

年龄:岁(年11月15日生)

住址:临淄区齐都镇河崖村

生活习惯:每天早晨两个开水冲鸡蛋,每天在院里散步半小时

我们来到老人家中时,老人正坐在沙发上,注视着门外。望着眼前的百岁老人,头发已经花白,还扎着一个小马尾。老人面容慈祥可亲,见到我们,脸上露出微微的笑容。虽已年过百岁,老人看上去好像只有八十多岁。

崔怀媛老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王全禄今年80岁,小儿子王全忠今年70岁。老人是由两个儿子轮流照顾。小儿子王全忠告诉记者,老人现在眼不花,只是耳朵有点聋,身体健康,除了血压遗传有点高,其它指标都很正常。老人平时不怎么长病,自己也可以独立行动。

谈起老人的饮食生活习惯,王全忠说:“母亲性情温和,没有脾气,从没有和人发生过争执。母亲早上6点起床,早饭很固定每天用热水冲两个生鸡蛋喝,再吃两块桃酥。吃完早饭,去村头坐着晒太阳。午饭一般吃菜、馒头、喝稀饭。午饭吃不多,但母亲从不挑食。晚饭吃得比较简单,只喝一碗稀饭。7点多就睡觉了。”

岁的崔怀媛老人,体形瘦小,穿衣、梳头、行动都能自理,每天坚持散步半小时。说话功夫,老人一手拿起一根拐仗,前后交替辅助着自己一步步蹒跚行走。老人要到门口坐会儿,这是每天必备的娱乐项目。老人走得很慢,每走一步都很小心。王全忠告诉记者:“母亲曾三次摔倒骨折,最后一次摔倒骨折时已经90岁了。但母亲身体的恢复能力极强,骨折后只贴了膏药,1个月后就能下地走路了。现在母亲虽然行动缓慢,但不用人搀扶。说话间,老人走到台阶前,双手扶着栏杆一步一步慢慢走下三层台阶。“今天天不好,风大,我们只在门口坐会儿吧。”儿子王全忠大声对母亲说,母亲点点头。在大门口坐下,王全忠又趴在母亲耳边问:“中午想吃什么?”“油条!”母亲回答。

王全忠对母亲能活到这个年龄,心里感到很高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他希望母亲能健康平安,活得更长久些。(记者王珏)

一天四两酒从不吃剩饭

姓名:孟广付

年龄:岁(年9月2日生)

住址:临淄区稷下北生活区

生活习惯:每天午饭、晚饭各二两白酒,从来不吃剩饭

记者来到孟广付老人家时,老人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看到记者来,很迅速地自己坐起,动作非常麻利。

一直照顾老人的女婿鲍永钦告诉记者:“老人现在的意识有时清醒,有时迷糊。但精神和身体都很好,各项指标很正常。行动自如,自己能上下三层楼。老人喜欢喝茶、抽烟,更喜欢喝酒。都说抽烟喝酒损害身体健康,可老人从十五六就开始抽烟,抽了一辈子烟。那时是抽旱烟袋,现在两天抽一盒烟,每次只抽半支。酒更是每天喝四两,中午二两,晚上二两。多一点不喝,少一点不行。酒是药酒,泡着人参、蛇、灵芝等中药材。”鲍永钦觉得,虽然老人爱喝酒,但因为酒里泡着很多对身体有益的药材,可能是老人长寿的一个方面吧。

“老人的生活非常有规律”,鲍永钦说:“老人有块手表,每天都按时间作息。”这时记者看到老人手腕上戴着一块石英表,便问:“现在几点了?”老人低头看看表回答:“10点半。”鲍永钦告诉记者:“老人每天7点起床,起床后先泡上杯红茶喝,再吃早饭。早饭吃一个煮鸡蛋搭配一包牛奶或煮鸡蛋搭配方便面,两种搭配隔天一轮。午饭吃半个馒头,吃点菜、肉,再喝二两酒。午休是必须的,下午1点至3点,老人必定美美地睡上一觉。晚饭只喝一碗稀饭,再喝二两酒。”鲍永钦告诉记者:“老人对吃很认真,饭菜热了不吃,凉了也不吃,从来不吃剩饭剩菜。”

说话间,老人68岁的儿子孟昭森外出买东西回来了。对记者的来访很意外,说起父亲长寿的原因,孟昭森说:“父亲虽然干了一辈子农活,锄地、割麦、赶车,样样都做过,但没有下过大力气,没经历过坎坷。父亲年轻时爱发脾气,但脾气发泄完就好了,从不往心里记,心态很好。父亲生活规律,饮食注意,从不吃剩饭菜。”对于喝酒,孟昭森开玩笑说:“都说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这可能是烟酒对父亲没有产生不良影响的关键吧。”(记者王珏)

豁达又知足常念*的好

姓名:郭良英

年龄:岁(年7月26日生)

住址:淄博高新区保税园区卫固村

生活习惯:喜欢吃杂粮、野菜,每天早晨两个开水冲鸡蛋

郭良英老人如今跟小儿子王传利在一起生活,老人的小儿媳告诉记者,婆婆性格豁达,吃饭从不挑食。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知足,千好万好,不如共产*好。

记者见到郭良英时,老人正在村头的空地上晒太阳。谈话间得知,老人的丈夫已去世多年,有四个子女。郭良英告诉记者:“我的四个孩子都很孝顺,对我都很好!”“您跟儿媳妇处得好吗?”记者问道。“好不好的吧,都这么大年纪了!”老人说完哈哈大笑。

问起老人的饮食习惯,老人的小儿媳告诉记者,婆婆吃饭从不挑嘴,做啥吃啥。我们一般是早晨给她用开水冲上两个鸡蛋,放上几块饼干;中午喝稀饭,吃半块馒头就点菜;晚上主要是喝稀饭。菜有时就用丝瓜炒个鸡蛋,或者炖个茄子。平时也喜欢吃杂粮和野菜,都是给她做得烂乎乎的。人上了年纪,就愿意吃口软和的。

郭良英告诉记者,原来条件不好,除了那松树叶子,啥树叶子都吃过。“有一回家里没东西吃了,我妹妹家给了我一袋糟糠,我就扛回家用簸箕簸了,拍成饽饽蒸了吃。簸的时候光那老鼠屎和虫子就簸出来一大把……”说到这里,老人忍不住擦着眼泪:“原来的日子提不得啊。现在有地种,有宅子住,吃也不愁,穿也不愁。我就成天在想,这种社会还有啥不知足的呢?千好万好,不如共产*好啊!”

老人的小儿媳告诉记者,老人年轻时就是一把干活的好手。她结婚嫁进来时老人都60多了,还跟小青年一样筛沙子,垛麦糠。直到年老人磕到了腿,大伙才都管着不让她干活了。老人的脾气很要强,为人处世很正派。家里的人,还有邻里街坊之间的,有处得不团结的,老人怎么着也能给他们说和好了,她说话讲理、公道,大伙也服她。街坊邻居的也都愿意来串门看她。一年到头家里都不断人。(记者李凯)

天天看新闻一天三顿粥

姓名:董典成

年龄:岁(年5月10日生)

住址: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办事处杨楼村

生活习惯:一日三餐喜欢喝粥,天天看新闻读报纸

记者走进董典成的小院时,老人正从厨房走出来,刚熬了一锅热乎乎的粥。老人告诉记者,一天三顿饭我基本上都是喝粥,买来的海带啊木耳啊,弄碎了放进去,做成粥掺和着喝。我的牙还行,但这么些年习惯了,就是喝粥。据了解,老人是辖区内的低保户,两个女儿都已出嫁且年事已高,有个儿子7年遇交通事故离世。老人告诉记者,我打年轻就是在村里种地,对国家也没有多大的贡献,现在*府和大伙都这么关心我帮助我,我别的想法没有,就琢磨着身体好好的,别闹病、别给大伙找麻烦就行。

董典成12岁时,先后跟4位先生学习,上了4年的私塾。“我是没念过多少书,没有多少文化,但是见了有文化的,咱也不怯阵,不怵头。”董典成笑着说,我有个习惯,就是天天看新闻,看书看报。每天早晨的《朝闻天下》,中午的《新闻30分》和晚上的《新闻联播》,我都是专门拿出时间来看,就是不做饭不吃饭也得先把新闻看完了。看书看报也是,有学习意义的、有养生知识的我就看。有的邻居上了年纪喜欢到街头上去聊天散心,我每天都是看完了新闻、看书看报学习完了有功夫才出去。

谈到自己的性格脾气,董典成说,其实我也不算是脾气多么好,但是再不好的事也不要太拿着当回事,大家能过得去我就能过得去。不论什么时候,保持健康是第一位的。所谓“药补不如食补,治病不如防病”就是这个道理。那药补食补,又不如心补。在家庭中,在生活中,你这个不舒心,那个不满意,你抱着这种态度,生活水平再高也不行。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你责备对方的时候,先考虑一下自己做得对不对;你自己说错了做错了,你自己心里能过得去,那对方说错了做错了,你就不能忍让吗?记者临行时,董典成一直将我们送到院门口,他的谈吐和乐观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祝老人身体健康。(记者李凯)

干尽力气活最爱吃锅饼

姓名:耿毓营

年龄:岁(日9月15日生)

住址:桓台索镇镇耿桥村

生活习惯:喜欢吃锅饼、千层饼、红烧肉

耿毓营老人现在腿脚不是很灵便了,耳朵也有点听不清,家里人和他说话基本是用笔写在大纸板上,老人看后再回答。老人有4个子女,在长子16岁的时候,老人的妻子去世了,一个男人拉扯着四个孩子,生活的不容易可想而知。

老人目前住在自己老宅子里,儿孙们轮流照顾他。老人的长孙耿庆悟告诉记者,老人的身体很健康,年去查体的时候,连医生都惊叹,“老人的心脏太健康了”。“爷爷这一医院,就是年感冒了,去医院输过一次液。以前他都是自己一个人做饭吃,从年我父亲去世后,我们才不让爷爷一个人做饭了。”耿庆悟告诉记者。老人的一个孙子用笔把记者要问的话写在了纸板上,老人含糊简单地介绍了下他年轻时候经历的事情。最早的时候是在济南扛麻包、出大力,之后是赶大马车,在济南拉货。后来去了潍坊,老人赶着大马车拉沙料、日用百货等。那个时候往马车上装卸货物都是马夫的事情。“爷爷身体的健康,跟那个时候从事过的工作也有关系。”老人的长孙说。

农村每家每户的院子大,老人每天都会拿着马扎在院子里晒太阳,然后绕着院子走一圈。“他还能自己去外面药店买药呢。”老人的一个孙媳妇说,“爷爷的生活习惯也很简单,他现在装的是全口牙,我们吃什么给他吃什么,还喜欢是锅饼和千层饼。千层饼老是吃一家的,要是给他换了,立马就能吃出来,那就不乐意了。”孙媳妇的话一落,一屋子的人笑了起来。老人小的时候,家里是比较富裕的,老人兄弟姊妹四个,现在96岁的弟弟、92岁的弟弟和一个89岁的妹妹依然健在。因为家里生活富足,所以老人上过私塾,认识很多字。老人的长孙在村里开着一家小商店,订着报纸,而这份报纸最忠实的读者就是岁的老寿星了。“我每天都给爷爷拿报纸,他一天能看两三张。”老人的长孙说。(记者巩佳宝)

爱做针线活天天闲不住

姓名:毕玉华

年龄:岁(年12月8日生)

住址:周村区王村镇栾古村

生活习惯:很少吃肉,爱做力所能及的农活、家务活

毕玉华老人现在跟儿子儿媳住在一起,走进这个农家小院,老人坐在屋檐下,笑盈盈的一脸慈祥。得知记者是从张店赶过来的,老人拉着记者的手问到:“你看,你们还都从张店过来看我,天冷了,你们都多穿点衣服了吗?”“穿了穿了。”记者答到。老人的手很凉,记者问起来老人笑着说:“我刚洗了洗脸。”儿媳毕秀兰告诉记者,婆婆很爱干净,身上穿的衣服,屋里的家伙什儿都见不得一点脏。看着那桌子凳子脏了,她还常常拿着布子去擦。

说到一日三餐,毕玉华仰了仰头说,早的时候吃煎饼啊,都是些粗粮不好咽。现在比以前强多了,顿顿都有白面吃,馍馍啊,面条啊,吃着软和。儿媳毕秀兰告诉记者,老人喜欢吃野菜,喜欢吃豆腐,有时给她做点苋菜啊,苦菜啊,拌个豆腐啊,她都很喜欢吃,“婆婆很少吃肉,说那肉腥气不愿意吃。”

和记者说着话,老人拿起针线缝起了手套,随着手中银针的上下舞动,整齐紧密的线脚就在手套上一个个排列开来。毕玉华说:“缝不难,就是眼睛看不大清,给针穿线全靠碰,碰上了就穿进去了,碰不上就得穿半天。”

老人的孙媳妇马淑荣说,奶奶是个做针线活的好手,她八九十岁的时候还给重孙子做衣服。现在老人上了年纪,我们刚开始也不愿意再让她动弹,怕她再累着,结果她就趁我们忙起来或者出去干活的时候“偷偷”地干。问起来她就说我闲着干啥,还怪闷得慌。后来也就由着她了,她愿意缝点干点就随着她吧。秋上家里收了玉米,奶奶就帮着我们在院子里一起剥;是个一天到晚都闲不住的人。院中绳子上的玉米,金*色一串串挂得整整齐齐。听到我们谈起玉米,毕玉华老人拄着拐杖,迈着碎步走近指着说:“今年这玉米长得好啊!”

眼前是金*的玉米,像一盏盏灯笼,映照着收获的喜悦;旁边是和蔼的老人,一头白发,脸上写满了笑意。这个画面,很美!(记者李凯)

责任编辑刘洋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近淄博百岁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