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对于学士港,很多人并不熟悉,我们知道那么一个地方,就在南山路上,就紧紧靠着西湖,但我们不知道它有过什么样的历史,在它的时间里,有哪些我们熟悉的人生活在其间。
这大概是因为杭州人文荟萃,能够说的地方太多了,能够说的人物也太多了,因此,学士港有意无意间被我们疏忽了,连带着学士港的过去和矗立在学士港地界上的那些建筑。
但如果我们静心去打量在市中心的“偏僻”之地的时候,才会发现它的底蕴居然有如此的深厚。
如果在时间中去打捞这些记忆,我们也许更能够了解自己的这座城,更能够为它而喝彩。(李郁葱)
正文从这里开始——
学士港畔立斜阳
杭州学士公园北贴柳浪公园,南接长桥公园,面积12.7公顷。在年西湖南线整治前,这里称作少儿公园。但本地人喜欢叫清波桥河下、学士桥河下或学士港(相传宋有学士居此)。宋以来,学士桥、学士港两岸流传着不少逸闻趣事,如清初徐逢吉在*雪山房编撰《清波小志》;宋咸淳名士仇远曾住西城脚下仇家园;南宋忠义之士郑所南生于“水南半隐”……
*雪山房已无迹可寻,但“清波小志”永存
“学士港”另有一种说法:湖水“经桥下,大小岐派,若夹字然,故称夹字港”——由于“夹”读音与杭州话里的“学士”相似,后人讹为“学士港”。马时雍《杭州的街巷里弄》(版)说清波桥河下“原西折南过学士桥连南山路”,可见学士港沿途有清波、学士二桥,桥下流水一分为二,其中较小的一派东北向流入暗门。河边之路一称学士桥河下,一称清波桥河下,远远望去,整个地形“若夹字”。南宋时学士港过来的河岸“有夹径老松,每盛夏秋首,芙蕖绕堤如锦,游人舣船赏之”。元末明初河边的树种变了,清朝徐逢吉《清波小志》说“两岸种梅数千株,花时香气袭人衣裾,不减西溪之胜”。
学士桥历史上坍塌多次。明嘉靖间一乡绅捐资重造,“高广倍昔,题其梁曰学士桥”,当时的名人田汝成在桥畔立碑亭、写碑记;康熙初年再修,题桥者为里人王周。这座“内外横石板于上以渡人”的小平桥很低矮,湖船不少受阻折返。《清波小志补》说曾有人为过桥丢了性命:事故发生在乾隆辛酉()正月初,当时西湖雪融水涨,一位姓王的市民扫墓返经学士桥,“因船篷略高,进桥有碍”,就立船头用手托桥,试图压小船下沉而过,岂料桥石随之坍塌……之后里人集资再建,建成之日大家注意到“桥上镌学士桥三篆字,为里人王周书。姓同而名亦同音,越百年先后相映,亦一奇也”。
清初,清波饱学之士徐逢吉住学士港畔。徐逢吉(年-年)号青蓑老渔,人称暗门先生。他七岁随父从“城中芝松里(清波门内‘府治’附近)迁居清波门外之学士港,迄今七十二年矣”(《清波小志叙》)。
老先生无疑是一位地道的清波门土著居民。清姚礼《郭西小志》说他年轻时好远游,足迹半天下。倦游后在学士港边一条小巷内住下,巷外有大悲庵。其住房简陋,是一间蓬藋荒庐,“屋前有井,井上银杏一树,大数抱,直干疏枝,郁然苍秀,为南宋时物”。每到秋冬交替之际,银杏叶坠,满地金*,为此他将居所取名为“*雪山房”。这名字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他的描述里,屋后“几丛芳草凄迷绿,一树夭桃烟雨红”;屋内一榻一几,堆满了书卷,堂前挂着当代名人朱彝尊赠予的条幅:“欲问幽人宅,先寻学士桥。白云当路断,*雪满林飘。中论一何雅?清言更自超。我今寓湖北,来往不辞遥。”徐逢吉乐天知命,在此过着闲适自在的隐居生活。老来因脚病闭户不出约十年,无一日不在点校文字,“暇即吟咏,或谱词以自适。客过即据榻雄谈,上下今古,娓娓不倦”。老人有《*雪山房集》等著述,“乾隆庚申卒于山房,享年八十有五”,在那个时代属于高寿了。
清厉鹗说徐逢吉有位懂医术的诗友叫蒋雪樵(“西泠八家”之一蒋仁的弟弟),人称“蒋孝子”,他“每月朔望必展亲墓,虽暑雨严寒未尝一日辍”。扫墓必经*雪山房,蒋孝子每次都拿出卖药所得接济贫困中的老人,数年不间断。同为诗友的厉鹗称说老人死后三年,黃雪山房“已拆卖于人,雪樵有诗吊之,予亦次韻”。
徐逢吉写《清波小志》,所记多为清波一地佛院神祠及街坊见闻,如康熙六年()正月十六日,学士港畔发生和尚自焚事件,当时他正在*雪山房里和亲朋好友举杯,为其父诞辰庆贺,“忽闻巷外大悲庵前有僧人自言即日焚化,亲朋停杯往观”……像此类发生在清波内外的真人真事,老先生都一一记载下来,很接地气。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文史独有的功能,多少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在延续这个传统,*雪山房虽说早已无迹可寻,但山房内写成的《清波小志》有幸留传了下来。专记“北至涌金,南至万松岭,西至南屏”人文历史的《清波小志》《清波三志》,和《湖墅小志》《艮山杂志》一样弥足珍贵。
归老西湖,他们不约而同选择在清波门安家
史料记载中的历代诗人画家生平有详有略,有的可能没留下一点文字记录。后人想要了解他们的经历,有时还真要花点功夫才能找到。
明郞瑛《七修类稿》里有“仇山村”条目:“山村先生仇远,字仁近,宋咸淳名士……致仕就家钱塘;今西城脚下,尚有遗址在焉。”《清波小志》把这条信息“粘贴”了过来,其用意很明显:仇远曾住清波门城下,有遗址可作见证。
仇远(~)字仁近,钱塘人。居余杭溪上之仇山(一作后垕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仇远博通经史,南宋已有诗名,与当时的白珽并称于两浙,人称“仇白”。宋亡后他落魄江湖,以南宋遗民自居,与赵孟頫、戴表元、方回、鲜于枢等往来,用诗文彼此慰藉。仇远诗中不时流露出对国家兴亡、人事变迁的感叹,如《采薇吟》《挽陆右丞秀夫》《凤凰山故宫》等。大德九年(),仇远为溧阳州学教授,有记载说仇远后居虎林白龟池上,归老西湖,卒葬杭州北山栖霞岭下。
仇山村致仕后“归老西湖”,那他的住所具体在哪里?《清波小志》里有首小诗云:“吟诗何处访山村,催得篮舆出暗门。学士西桥烟水阔,半林残日近*昏。”后人陈景钟根据徐逢吉所记作了续补:“仇山村园,出清波门仅数十武(一武为半步),逼近城垣,宽十余亩,土人至今称仇家园。”
仇家园内土壤特别适宜种苋菜,每当晚春时节,官府常派人前来采购,这宽十余亩的园子里所产的嫩苋“特供”官员。苋谐音鲜,仇家园种的“鲜菜”名声播扬后,有钱人家纷至沓来,争抢的结果造成“往往价等于肉”。
像仇远这样在清波内外安家的历代文人墨客很多,如以“三影”出名的北宋词人张子野,其旧庐在清波门外柳州;南宋画院学士,被誉为“南宋四大家”之首的刘松年住暗门;《武林旧事》作者周密曾住清波门附近;李渔曾在清波门一地(吴山东北麓)建“层园”;杨维桢曾住清波门“城墙南沿铁冶岭”……
水南半隐,一个南宋遗民的气节与坚守
学士公园内有条狭窄的景区道路,游人行走时要不时避让环湖游览车。道路两侧生长着成片高大的水杉,一幢宽体圆弧形建筑在林中若隐若现,十分别致。南宋忠义之士郑起曾在此地筑“水南半隐”,该建筑已不存,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复制品”。
“水南半隐”大门前竖着一堵矮墙,上有红底白字简介,二百余字,大意是宋末名士郑起、郑思肖父子住此,宋亡后郑思肖誓不降元,画“无根”兰,撰《心史》以表明心迹。
郑起(~)字叔起,今福建连江人。宋嘉定十三年()携眷来杭,在西湖长桥之南购建住宅“水南半隐”,作《水南半隐记》。郑起是教育官员,先后主诸暨、于潜、萧山县学,“为人方直严毅,与公卿大夫交往,言不及利,语不阿媚”。宝祐二年()举家徙居苏州,“晚年专心著述。景定三年,将脱稿而疾卒,年六十四。其诗作有《清隽集》传世”。(郑思肖《先君菊山翁家传》)
郑思肖于淳祐元年()在水南半隐呱呱落地,初名之因。宋亡后,他效仿伯夷、叔齐拒食周粟之举动,不接受蒙元的统治,自称“孤臣”,改名“思肖”(肖为繁体字趙的一半,意谓怀念赵宋的半壁江山);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坐卧都面朝南宋故土。
宋灭后郑思肖隐居寺庙,终生不入仕途,过着“遗民”的生活。他画的兰花都无土露根,问其原因,说:“土被人夺去,你不知道吗?”房内挂“本穴世界”匾额,用的是拆字法——将“本”字下方的“十”,移到“穴”字的中间,变成“大宋”二字。其诗后唯书“德祐”年(宋年号),自画像上题“不忠可诛,不孝可斩,可悬此头于洪洪荒荒之表,以为不忠不孝之榜样”。郑思肖一生写下大量抒发爱国情操的诗文,有《咸淳集》《大义集》《郑所南先生文集》等,共命名为《心史》。
郑思肖用余生心血画墨兰、写《心史》。“露根兰”是他人格的最佳写照;《心史》则诉尽南宋人最后的坚守,如“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
梁启超说“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传言密封于铁匣中的《心史》在枯井中沉埋达余年,直至明崇祯十一年始被发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首《题郑所南兰》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倪瓒为郑思肖画的墨兰而题写的七言绝句。该诗前两句用象征手法,感叹兰蕙在肃杀的秋风中化为茅草,影射南宋末期一些士大夫失节,坚持立场的志士孤苦无依;第三句颂扬郑所南不改初衷,对故国一往深情;结句用屈原之诗作,指代所南的兰画,赞扬郑所南的民族气节。
徐逢吉在《清波小志》里记载了水南半隐的轶闻,并填《蓦山溪》词:“西风野水,认得长桥路。乱竹小围墙,是当年、高人流寓。满城车马,从不到山前,春一度,秋一度,白首随朝暮。水南半隐,妙有柴桑处。沧海忽扬尘,问谁知、画兰人父。草鞋藤杖,今日我来寻,东又雨,西又雨,几处牛羊渡。”
从学士港到民国别墅,铭记一段历史风云
“桥边小艇聚渔家,岸柳纡回绿径斜。几处春晴开殿阁,一泓晓碧浸烟霞。”这首不知作者是谁的诗,却形象地写出了学士港的环境。沿清波桥河下继续西去,不远处为6号、8号(夏超旧居)、9号(周喦旧居)等青砖别墅。它们建于民国时期。很多人的印象里,杭州的民国建筑主要集中在北山路,其实学士公园到长桥公园这段路,虽然只有公交车一站的距离,但林林总总也有十幢左右的旧建筑在此。
3号别墅的门楼上题有“碧梧小筑”四字,是一幢典型的西式花园别墅。入口处有一半圆形突出之门厅,上为半圆形阳台,用四根石柱支撑,阳台上围有花饰栏杆。因为靠湖,此地潮湿,故而在70多厘米高的底基上装有铸铁通风孔,以保持房子干燥,整个院落占地约2亩,别墅建筑面积多平方米,有10余间房。
碧梧小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最初业主为上海著名实业家梁某。年1月改为国民*府中央气象局杭州气象站,当时门牌号为清波门外23号。年后,此小筑为浙江省*区的干部宿舍,时任浙江省*区司令员的钱钧中将就居于此楼。这位少林和尚出身的传奇将*,有许多趣闻轶事。据说他12岁离家出走,步行7天,至少林寺。始学徒,后学拳,再学画。学拳,独得朱砂掌;学画,专擅佛堂像。文武之道,皆掌功夫也。
6号这幢洋房为民国人物吴竞清所建,他曾在建浙赣铁路一事上尽心尽力,作出不小的贡献。吴竞清旧居前些年为市园文局公园管理部门(湖滨管理处)业务用房。吴竞清旧居因紧邻8号原夏家花园(今柳莺宾馆),曾被人误为夏超旧居,其实是两回事。
沿学士桥河下往南,不知不觉便来到南山路35号,该建筑大门上有杭州市人民*府于年5月立的铭牌,表明这幢“郭琳爽旧居”,为杭州市历史建筑。这幢砖木结构的两层西式小楼青砖垒墙,黑瓦盖顶,坐北朝南,面山背湖,颇为雅致,此楼旧主就是上海著名实业家、永安公司总经理郭琳爽。郭琳爽是上海永安公司的第二代掌舵人,他于年联合荣毅仁、刘鸿生等商业巨头,率先将企业公私合营并最终达到国有化,郭琳爽继续担任总经理。他的女儿郭志娜在年1月19日《解放日报》载文说:“我父亲是永安公司的总经理,自从公司被批准了公私合营以后,家里就出现了很多新气象,爸爸活跃起来了,公私合营的前夕同职工们一起演戏,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事。”
曾是“学士”隐居的学士港,后又成了达官显贵建别墅的福地。年以后,这里建起了供百姓游玩的学士公园。年西湖南线整治工程启动,真正做到了“还湖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