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周倜
“看,我们班的红苋菜丰收啦”“得把这些杂草除掉,才能长得更好呢”“老师,我这样锄土是对的吗”……4月24日上午,长沙市望城区雅礼丁江学校的“小农场”里,有人喜滋滋盘点“收成”,有人小心翼翼翻土除草,数十名孩子忙得不亦乐乎。
这般热气腾腾的劳动场景,已成为该校一道独特风景线。
5种劳动基地,构成校园“开心农场”
“今天终于可以把莴笋拔出来了!”4月24日上午,趁着课间休息时间,班学生伍辰宇提着篮子就往菜地里赶。
跟随他匆忙的脚步,记者来到位于主教学楼5楼天台的“空中农场”:18片小小菜地依次排开、整整齐齐,它们分别属于该校18个班级;辣椒、茄子、玉米、红苋菜、莴笋等常见时令蔬菜,有的还未破土,有的只待“收割”。
在老师的指导下,伍辰宇选了几棵莴笋,不到一会,菜篮子里就满满当当。“所有同学每人分一点,晚上回家就能吃到啦。”他一脸兴奋。
有人喜获丰收,有人仍在等待。趁着课间,班的兰雨婷也急匆匆跑上来,想看看自己班种的玉米生长情况。“自己亲手种植,等着它们发芽、长高、成熟,参与种植劳动让人充满成就感,也让我更明白父母的辛苦。”出身农民家庭的小姑娘说。
“这片‘空中农场’其实是我们探索劳动教育的处女地。”校长曾洁告诉记者,作为年新建成的学校,当年9月正式开学后,学校抓紧进行改造,“空中农场”一亮相就特别受孩子们欢迎,纷纷嚷着“想种这个、种那个”。
学校组织校区物业人员,由他们负责教孩子锄地种菜,并进行日常护理;一些学生家长也主动请缨,申请担任“编外指导”。
处女地“火了”之后,学校又陆续开设了“雅卉园”“雅芷园”“雅实园”,分别种植花草、中草药、果树。此外,还在食堂设置“成长洗池”,让孩子们养成饭后洗碗的习惯。
“5种劳动基地的打造,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劳作中提升动手能力,在实践里增强意志品质,在合作中增进友谊。”曾洁说。
“双师”课堂,打造教学方式“新风尚”
用鸡蛋壳、乒乓球做一个不倒翁,用画笔、水墨精心为其上色、打扮……4月24日下午,班的张文昊正在劳动课上进行手工劳动制作。而他的身边,居然有两名任课老师共同指导。
每逢劳动课,必有“双教师”。为了将劳动教育贯穿日常教学,学校探索出“双师型课堂”模式,由一名老师主讲,另一人辅助。
“劳动教育课程有一定特殊性,与诸多工具打交道,也时常在户外进行。孩子年纪小,容易有安全隐患,得多双眼睛盯着他们。”曾洁告诉记者,最初学校制定该模式,单纯出于教学安全考虑。
没想到,教师也从中受益不少。原来,由于学校目前尚未配备专职劳动教育师资团队,因此全体任课老师都需通过走班教学,结合任教学科知识点,为孩子们做劳动课教学设计。这“倒逼”教师主动了解劳动手工相关知识、技能,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无形中也提升了教师的劳动意识。
“学校狠抓劳动教育后,我们也跟着在成长。”该校28岁的数学教师李志强告诉记者,现在学校里的劳动基地也成了自己寻找教学灵感、创新教学手段的好去处,带孩子们去菜地里数植物、量土地,并形成教学知识点、课后作业等,都已是“常规操作”。
18位语文老师联袂开发《语文里的劳动》校本读物,数学组大力钻研将劳动教育与作业相结合,美术组开发了劳动主题绘本,音乐组教孩子们唱了许多劳动主题歌曲……眼下,围绕劳动教育,一系列“教师融合、学科渗透”的探索陆续启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涵盖范围正逐渐扩大。
“让劳动教育扎根泥土、渗进课堂,并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是我们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曾洁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