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苏仂
落苏仂,是万年很多地方对“茄子”的叫法。至于“茄子”为何被称为“落苏”,有专家做了一番考证,可做一记。茄子,是原产于泰国和印度的一种常见蔬菜,而得名于“落苏”因与唐代传入我国的白茄有关。这种暹罗白茄味道鲜美,加上色白且烧熟之后形似酥,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乳制品“酪酥”,为此就把这种白茄叫成了“酪酥”,口口相传就成了“落苏”,以致于后来不管茄子是紫是白都叫成了“落苏”。
需要指出的是,把茄子说成落苏,不仅仅限于万年话,其实在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地的方言也能经常听到。
藠仂
藠仂,也可以叫“藠子仂”,在普通话中就是“藠头”。从用字上来看,万年话和普通话都用了“藠”,但二者读音有差别。万年话中的“藠”的声母是“q”(整个字的读音,类似把“桥”字读成普通话的第四声,实际上这记音并不准确。),普通话的“藠”的声母是“j”,知道方言对应关系的朋友就知道,其实在万年话中有一批声母读成“q”的字,在普通话中就是“j”,例如“轿、舅、旧、绝、近、局”这些字在普通话中声母都是“j”,但在万年话中声母都读成“q”,这就是方言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懂这种对应关系,就很有可能把“藠仂”写成了“荞仂”,这种做法只是做到了初步的记音工作,但并没有让字本来的意义起到作用,因此要摒弃。
蕹菜
蕹菜,也就是空心菜。蕹,音读[?],和我们之前谈到的“壅大粪、壅水”中的“壅”是同音字。李时珍《本草纲目》曾经这样写到“‘蕹’与‘壅’同,此菜惟以壅成,故谓之‘壅’(‘蕹’)。”这说明“蕹菜”得名于其种植方法——壅以粪土,即节节生芽。
苋菜
苋菜中的“苋”的声母在万年话读成“h”(整个字的读音同“恨”),而在普通话中该字的声母是“x”,利用对应关系,我们同样找到一批字在万年话中读成“h”在普通话中读成“x”,例如“厦、咸、下、闲、校、项”,这些字的声母在普通话中都是“x”,但是万年话中是“h”,其实声母读成“h”,是古音特征的保留,《广韵》记“苋,侯裥切”,这说明“苋”在唐宋时期与“侯”的声母是一样的,很明显万年话现在依旧如此,只是现在的普通话倒是“苋”与“侯”声母不一样了。
蛮瓜
蛮瓜,也就是丝瓜。至于为何叫做蛮瓜,李时珍《本草纲目》认为“始自南方来,故曰蛮瓜。”依据华夏居中的想法,四周的其他群体分别被叫做“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故从南边非华夏群体传来的东西就有可能带上“蛮”。
豇豆仂
豇豆仂,普通话就直接说成“豇豆”,万年话名词有倾向于带上词缀“仂”的现象,比如只说“豇豆”,在万年话中是不可以的,必须要带上“仂”才可以。豇,读音与“刚”同,也与万年话中的“江”一样,《广韵》记“豇,古双切”,这说明“豇”与“古”声母一样,此唐宋时期的古音特征一直保留在万年话中,倒是普通话中的“豇”已与“古”在声母上有了差别。
往期精选:
?罯、壅
?民谣丨数九歌
?节令·饮食
冬至
?鏾、驐
??
文章
余超
后期
余超
排版
余超
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指纹,识别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