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wifi下观看视频!
视频来自大埔县广播电视台(拍摄于年)
民俗故事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西河大靖村便举行隆重的“迎马”活动。据说迎马活动是为了纪念抗元英雄马发将*。
马发,又名维骐、字介堂,宋朝末年潮州府守将。当时元朝大兵南下压境,因太守临阵脱逃,其独自担负起抵抗元*的责任。他组织群众,同仇敌忾,誓死保卫潮州金山顶。终因寡不敌众,粮尽援绝,遂携全家自尽以身报国。潮州人民为了纪念马发将*在金山项筑了坟墓供人凭吊,抗日名将丘逢甲曾在此撰联纪念马发将*:凭栏望韩夫子祠,如此江山已让前贤留名字;把酒奠马将*墓,奈何天地还将残局付英雄(对联为口述记录,可能有别字----记录人注)。
传说元朝潮州有一个担货郎据称是马将*旧部,请人写了“金山福主通天圣王神位”十个字的红纸贴在箩筐盖里面,早晚两次烧香叩拜。担货郎走家串户时,每到一处,当他打开箩筐时群众一见红纸上写的神氐,便心知肚明地知是他们心中最思念和崇敬的马发将*,立即拿出香烛纸宝,对着神位虔诚地顶礼膜拜。后来担货郎溯韩江而上,有一天到达大埔县城茶阳,行至佛子凹岗顶时,感到神思困倦,便进入凉亭休息,朦胧间,梦见一位金甲神人对他说:承你担着孤王神位多年,我想择一长期定居之地,若遇箩索断处,便是孤王所择之地也!当日*昏时分,货郎路经西河大靖庵墩围村时,安有神位那头箩筐的四条箩索突然一齐断裂,箩筐落地后却岿然不动,货郎方知昨日在佛子凹岗凉亭假寐时主人所托之梦果然应验。便邀来大靖村的饶、李、谢、周、何、赖、陈、钟、张等九姓乡绅,真是奇怪,当地老百姓在前天晚上都曾梦见一位全身披甲的将*到此地。担货郎将马发将*的详细经历对他们一一叙述。九姓乡绅听了全家以身殉国的马发将*事迹后,全都肃然起敬,请来当地有名的地理先生进行就地勘察,箩筐落地之处,正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前面左右两侧有两个山墩,恰似宫殿前陈设的暮鼓晨钟,正面几座南北走向的大小不等高低不同的山峰有如飘拂飞扬的各类不同样式的旌旗,面向东方日出,恰似葵花向日。九姓乡绅听后皆大欢喜,择日动工建造“圣王爷”神坛。竣工之时,刚好是农历正月初四。全体村民便举行落成庆典。从此,大靖地方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神坛香火慢慢地鼎兴起来“圣王爷”渐渐声名远扬。
“迎马”起源
据陈新老人考证,圣王爷神坛元朝有之,但当时人们不敢公开打着“迎马”旗号,大约在清朝乾隆或嘉庆年间,*堂坑有了迎灯后,大靖的乡绅便筹备这一迎马仪式,可能是当局借以发扬忠君爱国的思想对他们统治有利而不加禁止吧!
“迎马”由大靖村九个自然村轮流做“马头”,做马头是件非常繁琐复杂的工作,先要用白纸、竹条扎一个白马神,扛神座的要选快要结婚的未婚青年,其他的如扛莲灯的两个人要挑选新婚的或有新生儿子的男青年,动用将近八十人。接马是按照自然村的顺序设接杨的,东塘--井头--官厅下--周屋--排楼下--赖屋--何屋--鸦雀坪--李屋--张屋--五斗丘--大埠上--老祠堂--大坪上金监第回宫。迎马的队伍,最前头的头锣,依次是幅匾、高灯、彩旗,绣有“马”的大小旗十多面,白马神跟在后面,再后是百叶凉伞,九盏宝莲灯、香炉,四个小侍卫、神座和唢呐等漫长的锣鼓队伍,连后面跟着的观看人群,几近两华里之长,蔚为壮观。四个侍卫式的人物,是用十岁左右的小孩饰扮的,他们身穿特制的红色衣服,佩上宝头盔方形红帽,脑后有块方形红帽盖盔盖住,各人胸前抱了一个红木框,框内装有签、令箭之类的东西。到了接场,他们分之神座两旁。接场的布置各有各的特色,标新之异各出花招。旧社会的龙床摆列两旁争斗艳光可照人。企鸡企鸭栩栩如生,泥塑粉捏花人物造型精巧活现,苋菜籽撒在写有胶液字的盘上,字句动人;馔碗食品素洁雅致,饼干果品异彩纷呈,供桌上面满目琳琅;烛台案边香烟缭绕,气氛隆重肃穆又热闹非常。迎马队伍尚在数里之遥,每个接场前面早有一大群善男信女,手执大小线香跪地恭迎驾到,待队伍人头攒动。因为接场都要花一定的时间,过去做马要吃过午饭才出宫,这样往往要到天黑才回宫,有时还要擎汽灯接队伍回家。初三晚上,做马头的村要敲锣打鼓到圣王爷神坛前去闹神坛,意思是预先告知,初四出宫巡游整个大靖乡。初五上午又要在神坛前举行新旧马头交接仪式,由做老马的村,备办三牲酒礼祭告圣王爷并烧纸扎白马,烧完由老马头的代表把神座牌位和一个猪脚一朵莲花,交给新接马头的代表,这样交接仪式才能算完成。老马头代表退场,新马头代表又组织三牲酒礼三拜九叩地进行仪式。
文章来源:西河镇
图片拍摄:阿旺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