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赘婿里一枚皮蛋的成功,暴露了中国人的食
TUhjnbcbe - 2025/6/11 1:55:00

一个天天写“鲜香”的美食博主,今天突然要写一篇“鲜臭”的文章,想想还挺兴奋,哈哈

……

《赘婿》这本小说,我其实一直在追,文笔和构思都让人称赞,最近改编的电视剧迎来了收视高潮和大家的热议。我是原著粉,但也很喜欢电视剧的改编。

作为美食博主,咱们不讨论剧情。我是从其中一个点突然想到了一件大事,一枚“臭烘烘”的皮蛋,是怎么征服古代人的味蕾的呢?

我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发现了我们这个对美食有着不孜追求的可爱民族,不仅喜欢香还钟爱“食臭”。至于为什么,您看完文章就明白了。

小的时候,每年春天,老妈都会腌鸡蛋。盐水烧开,倒入一个干净的陶罐里,把熟鸡蛋带壳放进去。大概过两个星期左右就有咸味了,懒得炒菜的时候捞出来几个,就着馒头和稀饭,吃起来很好吃。

不过每年腌的鸡蛋,都会在罐子里存上几个,等到夏天散发出微微的臭气时,就是老爸最开心的时候。老爷子偏爱臭鸡蛋,还视作珍宝。有一次我舅舅去家里吃饭,发现罐子里有几个我爸舍不得吃的臭鸡蛋,舅舅一顿饭都给报销了。老爷子回来以后得知是舅舅吃了,半年都没搭理他。

说起食臭,南方的朋友应该更有发言权,这大概和南方的气候有关系,潮湿温热的天气,最适合霉菌的生长,充满智慧的南方人,并不避讳而是选择“驯化”它们。而霉菌们的馈赠,就是鲜美的霉化食物。

油煎毛豆腐

没有写错,发臭的味道仅仅是嗅觉,吃到嘴里反而比食材新鲜的时候,更加美味。说起其中缘由,还要感谢人体精妙的设计,我们仅仅能通过嗅觉获取臭味,而我们的味觉是分辨不出臭味的。这才有了臭豆腐最经典的口号,“闻着臭,吃着香”。

话说回来,食臭也不是饥不择食的,臭也是要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鲜臭”。纵观叫得上名字的臭味美食,臭豆腐、臭鸡蛋、臭鳜鱼,算上老北京的豆汁儿,这些孕育臭味的食材,本质都是蛋白质,蛋白质在霉菌们的帮助下,分解成氨基酸。那些被分解出来的氨基酸则是食物鲜味儿的来源。

古代五味“酸、苦、辛、咸、甘”,这里面可没有“鲜”的影子。而且,这五味中也就咸和甘还算招人待见,“辛苦”和“辛酸”古人恐怕是避之不及吧。

直到酱油的出现才给古人的味蕾带来了丝丝慰藉,酱油五味“酱、醇、鲜、咸、甘”。在它出现以后,鲜味的获取才算是稍微容易了一些。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哪种食材能带来鲜味,大家岂不是求之不得嘛。

徽州名菜“腌鲜鳜鱼”,我认为是“食臭”美食的佼佼者,鲜香透骨,细腻嫩滑。

对了,它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叫做“屯溪臭桂鱼”。古代不能同当下相比,交通便利发达,冷链运输能让食材出现在千里外的食客手中时,仍旧保持新鲜。

鳜鱼是长江特产,沿江一带的鱼贩深知水产在山区的受众程度。沿江的望江、贵池、铜陵一带鱼贩都喜欢把当年新捕捞的鳜鱼送到徽州山区售卖,可是七八天的路程,新鲜鱼获送到了肯定已经腐败变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鱼贩们在把鱼装桶时,每装一层鱼就撒上一层薄盐。这样的话,在行至屯溪时,鱼鳃尚红,鱼鳞不脱,只不过鱼皮会散发出淡淡的臭味。清洗干净,手巧的厨师下锅油煎,臭味去除,鲜味翻倍。慢慢地,屯溪臭桂鱼名扬天下。

当初撒盐只是为了让鱼肉不变质,获得别样的鲜味算是意外收获了。大自然总是这么神奇,勤劳的劳动人民总能获得丰厚的馈赠。

大名鼎鼎的“王致和”便是其中一员,相比于陶华碧的“老干妈”和王守义的“十三香”,王致和算是“我为自己代言”的鼻祖。只不过作为读书人的王致和,名扬天下的方式不是金榜题名,而是“臭名昭著”。

王致和考中举人之后,满怀报国之情进京赶考落第,没能金榜题名就够让人难过的了,关键是盘缠也没了。流落京城后想起来自己还有做豆腐的手艺,马死落地行干脆就做起了豆腐生意,一边赚钱填饱肚子,一边复习功课准备来年再战。王致和每日手推小磨做豆腐,只不过这买卖时好时坏,终归有卖不完的时候。

有一日剩下了几块豆腐,没卖出去又怕坏了,便把豆腐配上点盐腌在了小缸里。读书人终究是以学业为重,一来二去就把这事儿给忘了,等他想起来的时候,打开小缸扑鼻而来的是一股臭气。定睛一看,豆腐已经成了青色了。只不过扔了可惜,王致和硬着头皮尝了一尝,发现别有一番风味,然后又找了邻居试试,竟然广受好评。

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看来读书人都是被偏爱的,王致和的妙手没得来文章,却得来了“臭豆腐”。屡试不中之后,王致和便潜心经营他的豆腐坊,声名鹊起之后还传进了宫里的御膳房,被赐名“青方”。时至今日,“王致和”已经和“同仁堂”一样,成了地道的中华老字号。

说到臭豆腐,想起来几年前的一件趣事。有一次跟几个好友小聚,酒喝了不少,时间也到了后半夜。有一个朋友喝的多没吃几口菜,出门吹了吹冷风,酒醒了才发现肚子是饿的。

我们看到路边竟然有一个卖臭豆腐的老大爷,当下肚子里的馋虫就打了牙,跑过去跟老大爷买了一碗臭豆腐,吃了一口后扭头就走。老爷子拦住他要钱,我那个朋友说他卖的臭豆腐不够臭,吃起来就不够香,所以就是不给钱。

就这样,大晚上的一个晕的乎小伙子跟一个老大爷在冷风中,为了一碗不臭的臭豆腐吵了起来。

有朋友说看我的文章,像是在看《舌尖上的中国》,我就借下舌尖的套路吧。距离北京多公里的广西省,有一个充满奇特味道的小吃,虽然它年级尚青,但并不妨碍它的大名响彻神州。

这个飘着微臭味道的小吃,就是“大名鼎鼎”的柳州螺蛳粉。臭味源自螺蛳粉中的一味配料“酸笋”,鲜笋发酵酸化随之产生的气味,只有本地人知道它香而不腐,闻之开胃的特性。

说起螺蛳粉,大家估计都看到过网上的一件趣事。一家公司禁止员工在公司食用螺蛳粉,理由是味道与公司的企业文化有悖,但这并不能阻挡员工对螺蛳粉的追捧,一件小事听之笑笑就好了。却也蕴含着中国美食的一个“规则”,最好的味道,往往需要本地人才能破解它的密码。

距离广西公里的东南沿海,宁波有一道让外地人“闻风丧胆”的菜,宁波三臭。

而宁波人食臭,也是历史悠久的。清代范宣的《越谚》有“苋菜梗”条:“苋见《易夫卦》,其梗如蔗段,腌之气臭味佳,最下饭”。制作起来倒是简单,灵魂是那一坛子“臭卤”,其实无论什么食材,“打入臭卤,思过几天”就能摇身一变为闻闻是臭,吃吃是香的美味。

霉千张

名气较大的臭味美食,还有黔东南的牛瘪汤,老北京的豆汁儿,崧厦霉千张,徽州毛豆腐,武汉的臭面筋等等等等,只不过这些我还没有尝过,所以就没办法展开写了。

臭味美食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文章标题里的皮蛋了。皮蛋的起源,网络上盛传的版本太多,我便没有仔细研究,不论起源如何,大概也是妙手偶得之的吧。

对于皮蛋的味道,说实话,第一次吃的时候还真是捏着鼻子才吃进去的。让我爱上皮蛋的原因是我们老家那边的一道凉菜,皮蛋豆腐。嫩滑的内脂豆腐,配上风味独特的皮蛋,灵魂是调制出来的醋汁。用勺子挖着吃,一不留神就能一盘下肚。

内脂豆腐改刀成薄片,控干水分,这样可以去除残存的豆腥味。

皮蛋改刀切丁,切的时候容易粘刀,给刀抹上点水切起来方便些。

醋汁调制必须用甜醋,加糖,盐,生抽调味,成品是酸中微甜的。

蒜末,香菜末再来上一点香油。

这道菜最适合夏天吃,把内酯豆腐放在冰箱冷藏一会儿,吃起来凉凉的,解馋还消暑。

皮蛋微臭的味道,还给自己在国际上招来了不少“骂名”。美国电视新闻网引用了一个国外博主的话,把皮蛋形容为“恶魔煮的蛋”,并把它评选为“全球十大最恶心食物”的榜首。这种没见过世面还很嚣张的样子,也蛮可爱的。

皮蛋上的松花

真要深究食臭这件事,倒也算不上我们中国人的专利,日本的纳豆,瑞典的鲱鱼罐头,法国的蓝纹奶酪都是世界有名的臭味美食。

认识纳豆是在电影《小森林》里,孩子们抱着包裹了稻草的黄豆埋到雪地里,等待霉菌把美食制作好,让年糕在纳豆里滚几遭,吃到嘴里,黏黏的口感,虽然气味较臭但是味道微甜。

发酵完成后黄豆之间粘稠的丝状物,是纳豆最具代表的名片,也是纳豆鲜味的主要来源。

若是追本溯源的话,纳豆的前身“豉”,则是起源于中国,由禅僧传播到了日本,最早在寺庙盛行,后来慢慢流行于民间,并且根据当地的口味喜好,从咸豆豉,演变为了甜纳豆。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有名的纳豆都是冠以诸如大龙寺纳豆、大德寺纳豆等等寺庙前缀的原因。

说了这么多,大家其实已经发现了,所谓“食臭”不过是为了追求“鲜”。蛋白质在霉菌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提供难得的鲜味。

有很多名人对食臭甚至是“求贤若渴”的状态,鲁迅先生的老师,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据说章太炎先生偏爱食臭,经常搞得满屋子都是臭气,但是章太炎先生仿佛是闻不到臭味,只能感觉到食物的鲜美。

鲁迅先生估计也受到了老师的影响,作为绍兴人的他偏爱霉豆腐和腌菜,还说腌菜“名臭而实香,生熟都好吃,是一点没有富贵气的味道。”

“食臭”能看到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能品味出不舍丢失食物的节俭,能读出物资匮乏无物可食的无奈,能看到劳动人民朴实的智慧,能体会出人们对自然馈赠的感恩。

如今,科技发达,食材保鲜已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储存在我们身体深处里的“食臭基因”仍旧在表达。

臭在中华文化里,并不一定是贬义,我们会亲切的称呼自己的孩子为“臭宝”。

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军师诸葛亮,仅用三个“臭皮匠”就能换来。

1
查看完整版本: 赘婿里一枚皮蛋的成功,暴露了中国人的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