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秋分你应该知道的语文常识都在这里 [复制链接]

1#

秋分

明日#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

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人们在养生中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阴与阳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以求其统一,取得阴阳之间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

秋分与春分一样,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此时昼夜等长,从这之后,北半球的夜将越来越长。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霜降为秋季的结束,秋分正好是这九十天中的一半。

自年起,“秋分”又有了新的历史意义——-中国农民丰收节。旨在颂扬农民群众的勤苦劳作,传递丰收带来的幸福感。

秋分这天既是“秋收冬藏”的起点,又是“春耕夏种”的终点,正如我国华北地区的一句农谚所言及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这个节日代表了对“二十四节气”的重视与传承,更代表了中国人敬畏自然的生活智慧。

初候-雷始收声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二候-蛰虫坯户

户淘瓦之泥曰坏,细泥也。按《礼记》注曰坏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水始涸

《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由于秋季天气干燥,水分蒸发快,所以,湖泊河流将面临枯涸的境地。

发现秋瑟之美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四季轮回,

各有各的美好,

都是生命最真实的展现。

秋之美,在其绚烂,

也在绚烂之后归于的平淡。

最是人间好时节

秋分佳事之一便是田间劳作。

经历春的耕种,夏的生长,

终于可以弯下腰,

收获秋的果实。

喜悦,瞬间涌上心头。

秋分习俗

—秋祭月—

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推崇,随着社会的开放,也慢慢影响到民间。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为避免祭月节无明月的尴尬状况,人们就把“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中秋之时,正是满月之期。

《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

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送秋牛—

以前在民间,每到秋分时节,有人就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耕牛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耕牛不仅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也是丰收的保证,因此农民朋友非常爱惜并崇敬勤劳的耕牛。

秋牛图由二开红纸或黄纸做成,上面绘有农夫耕田图样。送秋牛图的一般都是民间能言善唱之人,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语,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时节,在广大的农村还有煮汤圆吃的习俗。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家里做汤圆吃。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这就是“粘雀子嘴”,以免雀子破坏庄稼。

—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

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秋分诗词

《夜喜贺兰三见访》

唐贾岛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秋夜未深,贺兰大和尚又一次来访,两人时而共踏苔藓,时而枕石以卧,谈论文章。在安静的时节,好友相聚,共享秋天的凉意,是古人颇为推崇的。

《晚晴》

唐杜甫

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书乱谁能帙,怀干可自添。

时闻有馀论,未怪老夫潜。

山村的傍晚凉风习习,幽静的庭院因一场秋雨而湿润泥泞。夕阳照射细草,清新的江景映入眼帘。晚晴景美,诗人却怀才不展,只能整书酌酒,隐居听谈,心酸难言。

《点绛唇·金气秋分》

宋谢逸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不觉已到了风清露冷的秋分时节。在凉凉的月光下,桂花香气飘得很远。遥想仙宫宴会,素衣霓裳翩翩起舞,仪仗翻飞,人影散乱,彻夜吹奏着昭华丝竹之声。

《秋分日忆用济》

清紫静仪

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咳。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

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又是一年的秋分,诗人想起了远方的儿子。思念之情无处寄托,只得在夕阳下吟咏诗歌。回首自己穷困潦倒的一生,诗人感慨万千。既然前途渺茫,还不如早日回家。全诗意境悠远,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再过王辂原居纳凉》

唐周贺

夏天多忆此,早晚得秋分。

旧月来还见,新蝉坐忽闻。

扇风调病叶,沟水隔残云。

别有微凉处,从容不似君。

诗人被之后颇为失意,待再次到王辂故居之时,诗人触景生情,佩服当初王辂被贬时的从容,心有感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