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秋分秋渐深,念无恙,道一声珍重 [复制链接]

1#
(注:本号所发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无商用,仅做分享使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秋分为八月中。秋分至,九十天的秋天就过了一半。春分与秋分都是昼夜平分,只不过春分阳在正东,阴在正西,之后,阳气越来越占上风,雷发声,燕子飞回,夜越来越短。

秋分阴在正东,阳在正西,之后,阴气越来越占上风,雷收声,燕飞走,夜越来越长。春分后,春水长流而浩荡;秋分后,秋水蹉跎逐渐凝滞。

秋分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

秋分之日“雷始收声”,雷二月阳中发声,阳光开始明媚。八月阴中入地收声,阳光随之衰微。前半秋,秋云逶迤,秋霞烂漫已成告别。后半秋,阴风四起,秋雨缠绵,该秋虫残鸣、红叶伤心了。

二候蛰虫坯户

后五日“蛰虫坯户”,王安石诗:“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坯户。”“坯”在这里是“培”的意思,虫类受寒气驱逐,入地封塞巢穴,提前告别残冬,准备冬眠了。

三候水始涸

再五日“水始涸”,涸是干竭,水气的影响,春夏水长,到秋冬就会干涸。

飞龙秋

秋分时节,天高,云淡,气净,风轻。“飞龙秋,游上天”,真令人想飞。想秋之成熟,是令人轻盈——野色浩无主,秋明空旷间,风在其下。“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多美的意境!其实,秋千就为让人飞,“秋千与花影,并在月明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都是美丽的飞的意象。

以上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著)

秋分习俗

—秋祭月—

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推崇,随着社会的开放,也慢慢影响到民间。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为避免祭月节无明月的尴尬状况,人们就把“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中秋之时,正是满月之期。

《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

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送秋牛—

以前在民间,每到秋分时节,有人就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耕牛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耕牛不仅是主要的生产工具,也是丰收的保证,因此农民朋友非常爱惜并崇敬勤劳的耕牛。

秋牛图由二开红纸或黄纸做成,上面绘有农夫耕田图样。送秋牛图的一般都是民间能言善唱之人,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语,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时节,在广大的农村还有煮汤圆吃的习俗。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家里做汤圆吃。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这就是“粘雀子嘴”,以免雀子破坏庄稼。

—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

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经典音乐小编祝您身体康健生活愉快我们天天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