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刚进入小雪节气,气温骤降,寒意袭人,让人感受到冬天的严寒。然而,菜市场上的蔬菜品种却是琳琅满目,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反季节的蔬菜琳琅满目,市民已不再局限于过去依赖冬储大白菜的日子。这些反季节蔬菜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普通百姓,与现代物流的发达和大棚种植技术的推广密不可分。对于人们来说,对食物品种的多样性始终是一个追求,古人也不例外。虽然古代科技水平相对滞后,但他们依然竭尽所能,试图在冬季让食物更加丰富多样。
召信臣是西汉著名的大臣,在南阳郡担任太守期间,致力于农业和水利的发展。他亲自督导水源的勘察,修建渠道、堤坝等水利工程,使得南阳地区水利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带来了丰盛的农作物。为了更好地管理灌溉,召信臣还制定了“均水约束”规定刻在田地旁的石碑上。召信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南阳地区因此而富饶起来。
在古代,冬季种植反季节蔬菜的尝试早已存在。汉代常见的蔬菜有葵菜(冬苋菜)、韭菜、薤(藠头)、芸(油菜)、芦菔(萝卜)、菘(白菜)、葱等。尽管当时人们可能尝试在冬季种植夏季蔬菜如黄瓜,但并未成功。于是,他们将目光转向一些较能耐寒的蔬菜,如葱和韭菜,并通过研究找到了相应的方法。
在西汉时期,专为皇室供应蔬菜的太官园已经建造了专门的温室,种植了韭菜等蔬菜。通过日夜燃烧柴火提高室内温度,使得蔬菜能够正常生长。召信臣认为这些非时令的蔬菜对人体有害,主张停用温室,节省开支。在历代,对于冬季种植反季节蔬菜,一直都是耗费巨大的。
不同朝代,官员们都努力为皇室提供冬季新鲜蔬菜。唐太宗李世民对此极为严肃,不赞成过度为皇室提供非时节蔬菜,对这样的行为予以责备和惩戒。在宋代,人们也能在冬季获得一些稀缺的蔬菜,如韭黄、芽菜等,温室种植已经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普遍的供应。
明清时期,农户采用窖藏火暄法和土墙纸窗结构温室进行冬日蔬菜和花卉的生产。温室种植技术逐渐进步,使得一些蔬菜如黄瓜在冬天也能够供应。即便对于皇帝而言,冬季的黄瓜也是珍贵稀有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