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暖煦,百鸟欢唱,初夏在明媚的阳光中,不急不躁,款款而来。
年5月5日20:25:46时,太阳到达黄经45度,“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立夏了!
立夏,“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北方繁花似锦,冬小麦杨花灌浆;南方绿荫葱茏,早稻秧苗排排挺立,华夏大地,碧浪滚滚,夏收作物繁茂生长。
告别姹紫嫣红的春天,迎来绿肥红瘦的夏天,炎暑将临未至,万物由“春生”进入“夏长”,物候也应时序而行,呈现初夏的节令。
初夏首5日,蝼蝈鸣。蝼蝈俗名拉拉蛄,又叫土狗,“蝼蝈之形最难相,牙长腿短头尖亮”,可见蝼蝈之恶。
蝼蝈春季苏醒,初夏虚土出窝,随着它们的迁移,造成作物苗根与土壤分离,导致苗木因根部失水而枯死,但是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却可以入药,有治疗水肿、牙痛,止或下大小便等作用。
初夏次5日,蚯蚓出。蚯蚓又名地龙,“蚯蚓在泥穴,出缩常似盈”,初夏时节,蚯蚓伸伸懒腰,弯曲蠕动着,开始掘穴松土。
蚯蚓所经之处,土壤和砂粒被吞食,有机物被分解,土壤微生物得以繁殖,它们“对土壤改良、消除公害、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因而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初夏后5日,王瓜生。“瓜似雹子,熟则色赤,鸦喜食之”,又叫老鸦瓜。
王瓜是多年生攀缘草质、块根纺锤形藤本植物,它的果实、种子、根都可入药,有止热躁大渴,消肿毒,除黄疸,治噎膈等作用。
“蚯蚓谁教出,王菰自合生”,蚯蚓出土后,王瓜在山坡疏林、灌木丛中扯起藤蔓,与其他夏收作物一起,开始比肩快速生长。
辞别姹紫嫣红的春日,迎接绿荫葱茏的夏天,古今都有应时的习俗,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望,承载人们对平安健康,幸福无恙的祈愿。
“迎夏”。《后汉书·显宗》记载:周朝始,立夏之日,天子帝王亲率文武百官,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礼服、配饰、马匹、车旗都得是朱红色,既是对丰收的希望,也寓意着南方之阳,蕴含了五行中“火德”的深意。
“称夏”,也就是给小孩子“称重”,期盼长高长胖。
“斗蛋”。椭圆的鸡蛋,永远是人们的最爱,象征着幸福健康圆满。春分竖蛋,立夏斗蛋。斗蛋就是拿煮熟的鸡蛋相碰,尖头碰尖头,碰破的认输,是农忙间隙的乐事。
“尝三鲜”。立夏尝新,有“地三鲜”: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河蛳、河豚、黄鱼。
“立夏见三新”,主要是苏州一带,人们用樱桃、青梅和麦子祭祖。
“一碗立夏粥,终身不发愁”。立夏节气期间,人们还吃立夏饭、立夏狗、立夏蛋、立夏面,喝立夏茶。
“立夏”后,阳气生发,阴气减退,人的体力、精力消耗增大,容易犯困,“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随着暑邪与湿邪逐渐胶着,人们会心烦不眠、上火疲劳,可于午饭后小睡安神养心。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鲜花盛开的春景,最美人间的四月果真远去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的节气是依照农历而行的。
“欲知春与夏,仲吕启朱明”,初夏正是农历四月春盛之时,正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